約旦的哈希米王朝傳統上管治伊斯蘭聖城麥加,並跟先知穆罕默德有共同祖先。雖然王朝曾短暫獲准管治敍利亞、伊拉克、沙地阿拉伯西部的漢志和西岸地區,但現時僅統治約旦王國。
一戰後鄂圖曼帝國倒台,英國代國際聯盟管理約旦,於1921年在約旦河東面設立了外約旦酋長國。1946年外約旦宣佈獨立,哈希米王朝的阿卜杜拉登基為王,國名為外約旦哈希米王國。1948年約旦佔領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地區;1950年4月,東西兩岸合併稱為約旦哈希米王國,惟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戰敗給以色列,失去西岸和東耶路撒冷。
哈希米王朝至今出過四名國王,1980年代的示威浪潮成功迫使國王胡辛推動民主改革,於1989年舉行首次國會選舉。
約旦有1,000萬人口,同時亦收留約220萬巴勒斯坦難民、約130萬名敍利亞難民,以及伊拉克難民,擁有全球第二大的難民營。由於資金不足,難民難獲醫療服務和就業機會。在缺乏天然資源和收容了大量難民下,約旦極依賴國債和外國援助,去年3月就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批出13億美元(101.4億港元)援助。
坐擁多個著名古蹟的約旦一直依賴旅遊業支撐經濟發展,旅遊業過往一般佔國內生產總值14%。惟在武肺疫情下,國內失業率高達23%,其封鎖措施、抗疫不力、貪污指控和經濟困境使示威浪潮擴散,威脅現屆政府管治。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