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搣飛割凳】各有各的方向與目的

【搣飛割凳】各有各的方向與目的

Jack Kerouac寫於1957年的小說《在路上》(On the Road),展示了Beat Generation這世代對生命的反思,也指導了後來不同世代的人,抱着各自的方向與目的,上路。

撰文:月巴氏

1969年《迷幻車手》(Easy Rider)追逐自由

彼得方達(Peter Fonda)與丹尼斯賀巴(Dennis Hopper)自導自演,兩個青年,駕着Harley追逐自由,彼得方達有這麼一句對白:「I wasn’t born to follow!」——他們這種生活方式,對60年代保守人士卻構成挑釁。

1984年《德州巴黎》(Paris, Texas)父子結伴

一個男人究竟經歷了甚麼,令他將自己放逐於德州荒漠四年?當他回到城市重過正常生活,卻又按捺不住,再次上路,這一次更帶同自己兒子……德國導演雲溫達斯(Wim Wenders)經典公路電影。

1991年《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命運自決

Callie Khouri寫的劇本,列尼史葛(Ridley Scott)很喜歡,決定執導。兩個中年女人相約去camp,原本只想暫且逃離原來生活,卻不得不面對慘受男性壓迫的女性悲慘命運,甚至被FBI追捕。最後的命運,她們決定自己揀。

2007年《浪蕩天涯》(Into the Wild)放棄所有

一個大學模範生,畢業後,沒有搵工,更將自己存款全數捐給慈善機構,然後離開父母,走到美國荒野,連車也不要,開展人在野式生活。他相信生活不只得一個方式。真人真事改編,那個人名叫Chris McCand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