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營大勢●「帶貨」唔使買貨 靚女KOL授徒袋過百萬

網營大勢●「帶貨」唔使買貨 靚女KOL授徒袋過百萬

武肺陰魂不散,限聚令下人人留在家中,網購成為購物新趨勢,「直播帶貨」亦成為了新興行業。所謂「直播帶貨」其實源自內地,即透過直播途徑將產品賣出,有點像在深水埗街頭賣清潔劑的速銷員。

八十後Gingko Chan是化妝師,開過化妝學校,亦做過blogger,又經營網店,間中會拍片與人分享美妝心得,百足咁多爪,近幾年她又多了一個身份,成為了直播KOL「帶貨」,兼開學校教人做KOL。「由實體店轉網店,很多人誤以為我的生意做小了,因為他們覺得實體店是大茶飯,但其實網店可節省很多成本,利潤高得多,反而做得更輕鬆自在。」但網店始終要入貨囤貨,未必可賺到最盡,Gingko現時已轉做直播帶貨,和不同行業的商戶談合作,幫他們主持直播賣衫褲鞋襪,甚至奢侈品及鑽石,上網賣到幾多,再由商戶拆佣,過程中無需入貨。結果疫下社會經濟雖然轉差,但她反而成為逆市奇葩,賺到風生水起,生意增長了六倍。

10萬粉絲先算頭部KOL 女人錢最易賺

聽落很吸引,不過如果想做直播帶貨賺錢,Gingko說先要做一個有人氣的KOL。「KOL其實是『自媒體』,即自己成為自己的宣傳媒體,不用靠報章、電視雜誌做宣傳。」時下人人都自稱KOL,Gingko聲稱其實有一套標準,「粉絲人數一萬以下,只能稱為素人或influencer,一萬人以上的才可叫KOL,但KOL又有分不同級數,10萬以上粉絲可叫頭部KOL。」到底由誰定義?「是大部份商戶的行內協定,他們覺得作為KOL,收得廣告價,一萬粉絲都冇就好難搵食。」Gingko個人社交平台有超過一萬個粉絲,粉絲專頁就接近三萬個,所以按她的標準,她的確是個KOL。

女人天生愛購物,直播帶貨的目標觀眾近九成都是女人,年齡介乎25至45歲,「最大消費群一定是女性客戶,因為女人實在太多需求,第二是親子產品,第三是寵物,第四才做男人生意。所以你會見到有較多女性KOL,因為女人最了解女人,知道如何促成消費。」不過無論台灣還是大陸,當紅的KOL都是男人,點解?「冇計,因為女人鍾意睇男人,男人鍾意睇女人,正常嘅。」

華麗廣告字句唔重要 將粉絲變現金

現時Gingko月入高達六位數,不過這個年代,一機在手,人人都可以做直播,為甚麼老闆還要花錢請KOL幫手賣貨?「因為很多店主不想出鏡,加上想開拓網上新客源,所以就要靠我們KOL,KOL的主要工作是宣傳,銷售以及『引流』,因為我們有自帶流量,可以將目標的銷售客戶帶去指定的消費地點。」 KOL真的有那麼大魔力嗎?Gingko補充,雖然KOL擁有粉絲,但不代表擁有客戶,多人看你的直播,並不代表一定做到成交,中間涉及「變現」技巧,即是將粉絲變成現金。「直播的魅力和吸引之處,和主播很有關係,KOL不一定要懂得寫很華麗的廣告字句,最緊要懂得分享,能否將產品形容到生動,令觀眾像親臨其境,貨品恍如在自己手上。」大陸的網紅全部都勁浮誇,難道要學那一套嗎?「老實講,那些網紅太誇張了,香港人較務實,太誇張不會受落。」

網購風氣在內地極之盛行,但香港卻只算是剛起步,Gingko說一班KOL正在培育香港人的網購文化和習慣,她去年還創立了網紅培訓中心,又殺出一條血路,開班教人直播銷售技巧、剪片、拍片、宣傳等,50小時的課程價錢為$12,000,不算便宜,但仍有近百人報名,那豈非收入過百萬?客戶不乏師奶、中年人士。她說開班是因為看到市場需要,會越來越多人入行,「幾年前轉做網店其實救了我一命,可以避過社運和疫症影響,我有朋友開實體店好慘,極需要一班人幫他們做網上宣傳去貨。現今很多商戶執笠,一班銷售員何去何從呢?其實他們可以轉型,靠一部手機已可創業。這個課程可幫助失業打工仔開展另一個事業,實體店老闆正好需要這些人幫忙宣傳,社會經濟亦需要這樣營運,這課程可達到三贏。網絡營銷不是今時今日的事,也不是社運和疫症後才有,是大勢所趨。」

Gingko原本任職化妝師,近年轉型KOL,開始直播帶貨,去年更開設KOL培訓班,教人入行。

Gingko現在主要為商戶做直播推銷產品,每次都可收到出鏡費和佣金拆賬。自己不用入貨囤貨,賺得更盡。

Gingko開網紅培訓班,50小時課程索價$12,000,值不值得見仁見智,但吸引了很多人報名。

大大隻生蠔,即場用間尺量度尺寸,觀眾就是喜歡生動。

記者:黃子配

攝影:林亦、鄧欣、林正言、周芝瑩

查詢:香港網紅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