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次談到農作物的根,今天要談談根的好夥伴「菌」了。
在慣常農業的直線思維上,種植就是翻土、下肥、淋水、殺蟲、除菌、除草的循環,慢慢就把本無「好壞」的東西,養成狹隘的偏見,例如肥料是好的,加得多就生長得快(當然,肥料商也一定這樣推銷);蟲子細菌是壞東西,要趕盡殺絕!這種單細胞的思考方式真的很笨,但卻人人甘之如飴,讓農業技術在綠色革命之後變得乏味無趣,而且更使千年以來的耕作智慧被束之高閣,要在千禧年之後,因生態農業興起才重歸正途。
小時候,我見父母在田間噴藥,沒有甚麼喜惡感,只是覺得臭。到了中學時,開始愛上看鳥看蟲看植物,有了「生態價值」這一概念(相信在香港,這等環境概念萌芽於八十年代,所以80後和90後比70後更重視環境生態,我的同齡同學大部份到現在仍對此不大關心),還是覺得生物多樣的大自然美麗得多。後來加入有機農場,看到也有嘗試「共存」的農業方式,即刻覺得這是我回鄉從農的最大原因:把「耕種」與「環境」兩個我都喜歡的東西,由看似互不相容變成合而為一。
可是,「講就容易」。我最初的四、五年,甚麼堆肥、間種、輪種、有機農藥調配都做過了,但好像都欠缺着一種「核心的思維」,只是依書而行罷了,成效甚微。後來學習了permaculture(永續栽培設計),終於能以科學的方法理解整合以前的技術,跟着看到日本和韓國的自然農法書籍,又有更多「奇異」的技術出現在眼前,但這時我已知道「不翻土」、「不施肥」、「不放藥」只是結果,而非方法,把土壤裏的系統弄好,讓地上水中的生態繁盛,才是農作物能快樂生長的原因。那些在土裏吸取水份和養份的根,原來是有「夥伴」的,甚麼真菌、黴菌、細菌最愛寄居於有植物遮蔭的土裏,依附在根部繁殖,而它們又會把土裏的生物殘骸分解成養份並傳送給植物,得到養份的植物生長得更高更大也更健康,把根系擴展到更深更闊的疆界,使土壤更鬆軟,水份能滲透得更深入,整個地下的生態系統欣欣向榮起來,沒有比這更好的正面循環共生系統了。
不過,原本已被農夫耕作「剝削」多年的土地,要重新建立「根菌群系統」,就要花點時間與心機了。我們要在上面「持續」地溫柔的栽種,不要曬田毒田,弄死下面的好壞微生物(特別是好的,通常好人都會死先,衰人比較長命);土壤上面最好有充份的護根物覆蓋保護;用的是有機肥,讓植物和微生物都可分享共用;栽種多元化的根系作物,好像豆類和禾本植物就是微生物的繁殖場;我們又可以到附近的樹林或者稻田「請」些本土的微生物來田地繁殖。甚麼是「本土微生物」(Indigenous Micro-Organism,IMO)呢?就是土生土長的菌囉,它們最了解本地的水土植物,也是本地生態圈長久已來的一分子,可以跟本土的作物土壤一拍而合。有些人會買外地的微生物回來接種於土裏,以為「貴嘢就好」,但最終會因為水土不服而難以融入本土環境。
根與菌可謂一對好朋友,它們互相依賴,繁衍生長,也一起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美好土壤與生態。如果栽種者能把視野放開,放下「壞菌」、「病菌」、「黑菌」的成見(其實這些所謂壞菌只是錯誤耕作之後,環境對你的反撲),讓本土土壤裏的觀點成為主導,正常的「根菌群」便會好好培養好你的土地,農夫越是找外力消除打壓,越是讓好菌靚菌消失或離去,植物的根也就失去夥伴,衰敗而亡,農夫的土地也會變成無根的荒漠。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