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營大勢●廣告人賣魚 師奶解疑難 直播大茶飯互動夠真

網營大勢●廣告人賣魚 師奶解疑難 
直播大茶飯互動夠真

內地近年興起網上直播熱潮,人氣「網紅」動輒有一百幾十萬粉絲,月入百萬不是夢。這股熱潮近一兩年吹到香港。因社會運動及武漢肺炎,近一兩年香港人越來越少上街,在家工作成為常態,網購也成了新趨勢。自去年開始,無論甚麼時候上fb,總看到有人開直播賣貨,乜都有得賣,最近更發展到連生勾勾的魚蝦蟹都有得賣。

原本從事廣告行業的溫啟宗(Stanley),公司生意因武肺大受影響,行業開始萎縮,去年決定轉型,踩入直播界,和生意夥伴創立了一個直播平台「Pakdon Live泊檔直播」,主打賣生活用品、零食、韓國衫等等,這類貨品貨源易找,也意味着競爭大,於是想賣另類貨品。由於自己喜歡吃海鮮,眼見市場上雖然有賣海鮮的平台,但來來去去都是賣蝦賣扇貝賣冰鮮海產,靈機一觸,不如賣活海鮮,概念就像日本魚市場,每日晨早親自去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買新鮮貨,然後即場開直播售賣。

Stanley和拍檔都沒有街市和漁業背景,對魚的知識近乎零,但卻充滿信心,「民以食為天,就算疫情幾嚴重,人人都要食嘢,實掂啦。」他對魚市場的印象甚差,「周圍都係黑社會,粗口滿天飛。」但仍膽粗粗去見識,才發現在魚市場識人好過識字,入貨要有牌頭,批發商未必會賣貨予新手,甚至提供次貨,他們就決定每日凌晨去香港仔魚欄閒逛學嘢,觀察魚販怎樣買魚、揀魚和格價。逛了廿幾日,終於有老行尊願意教入貨、劏魚、將海鮮分缸飼養等,更在魚市場附近租了一個檔口給他們。

凌晨出動搵揀手貨 活海鮮即日送

直播在鏡頭面前隨口講幾句就有人買,看似輕鬆,但背後付出的努力不少。Stanley和拍檔居於新界,每日凌晨4點就到達香港仔買貨,為早上9時的直播做準備。一場直播至少要四至五個人合作,分別負責主持、覆留言及WhatsApp查詢、處理定單、記數入貨。個多小時的直播完結後,就開始劏魚、包裝,下午1時前分好貨出車,黃昏6時前就保證送到客人家,分秒必爭,「有七八成客人收貨時,海鮮仲郁緊。」

記者觀察了幾日,發現直播反應熱烈,不少海鮮迅速被搶清光,街市區區都有,親自去買有得睇有得揀,點解要隔住個芒買?「街市你可否買一隻蟶子、一隻帶子?我們這裏可逐隻買,你買一隻花螺、兩隻蝦、指明14両的東星班都得,我們的經營模式就是客製化。而且這裏有很多街市少見的品種,蟹參(寄居蟹尾巴位置)你聽過未?我都係做呢行後先識。」他們還想到一樣東西叫「選品費」,只要客人每張定單多付$130,就會幫手揀貨源入面最好的海鮮,「同做慣的韓國衫不同,衫可以摸到質地,知道邊個牌子好,但海鮮不是,就算同一板蝦、同一堆魚,都可能有四五十個品種,要找靚貨很花時間,我們每日花六至八個鐘頭在魚欄,這些時間就值得收多$130。」

外國客佔三成 試食埋睇得過癮

他們的客源主要是少逛街市的年輕家庭,或喜歡吃特別海鮮的客人,還有近三成是外國人,「原來香港仔住了不少外國人,很多西班牙人和法國人想買生八爪魚,但街市很少有,他們變成忠實客戶群,因為他們沒有其他選擇。客人想買甚麼就聯絡我們,只要香港仔魚市場有,我們就可以買齊。」

直播買活海鮮另一個麻煩位是運輸,始終海鮮易死,死了就不夠貨分給客人,魚市場又關門不能補貨,Stanley最初亦收過不少投訴,最後決定限制每日最多接40張單,加上海鮮是濕貨容易漏水,不是個個司機都願意送貨,他們又要設法改良包裝。雖然麻煩,但他們直言海鮮的毛利是眾多貨品之中最高的,所以仍看好這個前景。

從廣告界做幕後,跳到直播界做幕前,Stanley認為香港人已經厭倦看廣告,反而喜歡看真實一面,所以不時見他在直播期間試食,將即時的感覺告知觀眾,觀眾看得過癮。不過,雖然直播盛行,但他認為並不能取代實體店,反而兩者可以互補不足,令產品增值。

原本在廣告界打滾的Stanley,去年轉型做直播平台,大半年前開始直播賣活海鮮。

做直播最緊要互動,有時會直播即場試食,觀眾看得過癮。

主打街市少見的活海鮮,例如巨型游水石崇魚。

毫無漁業背景,最初連怎樣推魚車送海鮮都不懂。

每份海鮮包裝算企理,黃昏6時前就送到客人家。

有老行尊在香港仔魚市場附近租了一個檔口給他們。

Stanley(左)慶幸得到前輩指點,在魚市場識人好過識字。

夫妻檔賣母嬰產品 送禮私訊冧客

葉敏明(Ming)和老公盧君諾(Ivan)在北角開設母嬰用品店12年,疫下門市生意減少,眼見當時有行家做直播銷售,觀眾反應熱烈,不斷買不斷買,但兩夫婦卻發現很多媽媽客人買貨回家後根本不懂得用。二人就決定開始專注經營社交平台,上載了200條自家拍攝的免費教學短片,教人用不同的母嬰產品,卻引來很多人留言問問題,見等待對方答問題一來一回太花時間,就嘗試做直播即問即答,反應又很不錯。二人育有三名子女,湊仔經驗豐富,阿Ming遂化身KOL,主理fb專頁「BB開倉/新手媽咪教練」,自封「新手媽咪教練」,每星期有三晚在fb直播,邊賣貨邊答問題。

阿Ming最初很抗拒出鏡,在Ivan極力游說下才開始接受,現在面對鏡頭已駕輕就熟,「不得不承認,有出鏡和沒有出鏡的點擊率相差一倍。」他們甚至會讓仔女上鏡,直播已成習慣,在家中隨時都會開一場快閃直播介紹產品。為了吸客,他們設法想不同的噱頭,例如每晚搶先入錢的客人可得到限量禮物,或全晚消費最多的觀眾,可額外得到一盒貴價朱古力。每晚開完live後,還會繼續解答客人數百條私訊問題,「很多店主直播完後就不回答任何問題,但我們覺得售前售後服務都要做得好,結果每晚都答到凌晨4點先有得瞓。」 Ivan說直播的確是相當不錯的銷售渠道,佔整體銷售額一半左右。雖然通常會減價促銷,但賺少了的錢,就當是廣告費,直播的確吸引了不少客人跨區到他們位於北角的店舖購物,同時亦增加了網站的流量,暫時都會繼續做下去。

Ivan和Ming開設實體母嬰用品店12年,去年開始試做直播。

直播已成為Ivan和Ming的習慣,隨時都會在家中開播,與仔女一同出鏡。

日日睇直播買幾千 沉迷如追韓劇

由網購到直播購物,改變了不少人的消費習慣,有十幾年網購經驗的Cary,幾乎每日都會看直播購物。她在fb追蹤了不少直播平台,幾乎日睇夜睇,「實在太方便,㩒個掣就會發link讓你購物,而家真係好少出街買嘢,慳返唔少車錢時間。」她最常買衫褲鞋襪,其次是食物,她不只買給自己和女兒,連家人都經常受惠,一次可買幾千蚊,光是3月上旬,她已買了廿多件衣物,「每個月睇直播使幾多錢?我真係唔敢想像。不過而家冇得去旅行,我就將預咗去旅行嗰筆錢用來消費囉,我係咁安慰自己。」

Cary說因疫症工作減少,在家的時間多了,看直播成了她最大的娛樂,「我視之為真人show,每位主播都有不同風格,而且不停有新嘢睇,是活生生的。做直播的主持像個演出者,會令你開心,我留言對方會讀出我的名字,和我打招呼,溝通是雙向有互動的,和看電視很不同。」

為了支持主播,她也會不理性的消費,「有女主播喜歡飲酒,我即場在直播買支酒送給她,多謝她為我介紹好東西,當回饋對方。」她形容看直播猶如追韓劇,接近沉迷程度,就算不看都要開着,當是收音機和電視,陪着入睡,「直播是一個趨勢,當你看慣後,很多生活習慣都會改變了。」

Cary看直播購物成癮,除了衫褲鞋襪,最多就是買食物。

記者:黃子配

攝影:林亦、鄧欣、林正言、周芝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