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信師堅持筆耕「陪到手足出冊」

寫信師堅持筆耕「陪到手足出冊」

【本報訊】寫信師「阿情」(化名)的小小收納箱放滿了獄中手足的回信,有少女用顏色筆為信中每字每句填上彩虹色彩,又有看似老土的新年賀卡和聖誕卡,阿情對每一封信都珍而重之,因為這些信背後都是一個個為理想而被囚禁的故事,亦是人心打破牢獄高牆的最佳證明。阿情說,寫信是探訪以外,囚友與外間最大的連結,只要尚有人因為香港而被囚禁,她都會繼續寫、天天寫,用文字陪伴他們,直至所有人出獄。

20歲出頭的阿情2019年起加入支援在囚手足組織「石牆花」的「和你做筆友」計劃,一年間累積了20多名在囚筆友,當中有在學青年、專業人士、中年人,都因為一場反修例運動被囚禁在牢獄之中。根據警方回覆本報的數字,截至今年2月底,有1.02萬人因為反修例案件被捕,2,521人已經或正在接受審訊,當中883人須承擔法律後果,數字還未包括未審先囚的手足。

■寫信師阿情對於獄中手足的每一封回信都珍而重之地收藏。

自我介紹入手 邀請做筆友

阿情多次提到「陪伴」,她形容獄中生活孤單,除了只播TVB的電視、收音機、部份人訂閱報紙,以及每月只有兩次的親屬探訪,寫信就是囚友與外間最大的連結,為陪伴手足渡過難關、為延續運動都應該持之以恒寫信,「大家都係手足,大家都係共同體,我都唔會放棄佢哋。大家𠵱家可以做嘅嘢都唔多,(寫信)陪住佢哋係我仲做到嘅嘢」,「我做朋友嘅態度係,希望陪到佢哋出冊(出獄)」。

眼前一張張雪白的信紙,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阿情笑說,自己也非妙筆生花的人,訪問時她經常說着「對唔住、對唔住,我講嘢唔好」,小妮子卻可以洋洋灑灑寫滿一頁頁信紙。她認為寫信最重要的是表達關心,讓囚友感到獄中的生活不孤單,文筆反而不是重點。她建議第一封信可以由自我介紹入手,如同中學生向同學介紹自己的背景及性格,分享生活點滴,邀請對方成為筆友,也可嘗試了解囚友獄中的需要。

囚友變「樹窿」 聽牆外人困憂

阿情說寫信是有來有往的事,若然獄友回信,自自然然會知道如何寫下去。她特別提醒寫信的人切勿以施予或提供幫助的心態執筆,強調寫信師和囚友的關係平等,透過寫信得益的不一定是囚友,有時囚友也樂於充當「樹窿」,聆聽牆外人的困憂。網上也有朋友說,寫信給在囚的朋友,更大得着是為了與過去的自己和解。

筆耕一年,阿情說部份筆友已出獄,家境較好的人甚至已到外地生活,亦有人仍需面對長達數年的囚獄生活。她形容寫信師與筆友是奇妙的緣份,若然在牆外可以相聚當然是好事,但見到他們有更好的生活、毋須再與獄中的生活有牽扯,也是另一番感受,能夠陪伴他們度過獄中春秋,於願足矣。

■記者陳嘉裕

■除了透過文字送暖,信上簡單的畫作也能為手足帶來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