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4月4日。如果說兒童節代表人生開始,清明節代表人生結束,連同復活節翻生都齊備了。百年悲笑,一時登覽。
一般只有兒童節必在這天,原來,連4月4日兒童節亦非必然,民國政府1931年為響應《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亂點出來,純粹容易記,模仿舊曆一月初一元旦、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乞巧、九月初九重陽等「起孖」先例。其實國際兒童節乃6月1日,中共建政後也改於6月1日。香港底子親右,至今沿用4月4日,說起來恐怕被清算的。這天屬台灣法定假期,香港則素無特定慶祝儀式,反正同樣吃喝消費。中央大概睇死港人凡事不冷不熱,懶得強求劃一吧。
四四,勉強總有含意,蔡元培解過,就是指兒童急需兩組四字詞──「食衣住行」和「智體德美」,與常見次序稍異,艱苦歲月,食得飽和有書讀最優先,念之使人鼻酸。
清明通常在4月5日。你會奇怪祭祖怎麼計新曆?殊不知中華農曆博大精深,月份既反映太陰(逢十五月圓),又設廿四節氣反映太陽,實質陰陽合曆。清明便廿四節氣之一,標誌着季候轉變,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是也,不單拜山燒香。簡單講,2020閏年多了一天,連帶今年就提早一天於4月4日,很合邏輯的。下次遇到耶教徒自言不過清明節,不妨大大聲問他/她:「咁你過唔過冬至?冬至亦廿四節氣之一,聖誕節都係依附冬至而來。」
聖誕節和復活節兩筆糊塗帳,《聖經》從未交代清楚。基督教初傳入羅馬帝國時,把握羅馬人冬至狂歡的習慣(東西方自古慶祝冬至)作餘興活動,遂訂12月22日後三天的12月25日為聖誕節。復活節更加神奇,耶穌與門徒吃完逾越節最後晚餐被捕、審判釘死、復活,原該憑逾越節日期即可順推復活節日期,但逾越節按猶太曆,教廷不想跟,遂訂於春分(每年3月21日左右)後第一次月圓後的星期日,要多刁鑽有多刁鑽,所以年年不同。春分也屬廿四節氣,月圓又關陰曆事,都象徵美滿,至於星期日倒因為《聖經》寫耶穌在「七日的頭一日」復活(路加福音廿四章1-3節)。教廷挖空心思,總之誓不願依從猶太曆,卻改變不了天主教與新教皆脫胎自猶太教的事實。
拉雜寫來,想講的是,門戶之見,果然自尋煩惱意氣之爭,卻也令我們平添一天三節相逢的特別假期。香港,像個東西左右神佛人鬼的文化雜交誕下混血兒,今後還得夾縫內生存。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