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藉領口合約曲線沽阿里

軟銀藉領口合約曲線沽阿里

期權具有槓桿效果,散戶喜歡用來做賭具。然而,期權在大戶手上卻是投資工具,據報畢菲特早年選出多隻股票進行沽出認沽期權(Short Put),能降低成本,以曲線買入可口可樂(KO)和鐵路企業伯靈頓北方聖塔菲(BNI)的股票。反之亦可作曲線沽貨的工具,軟銀去年則利用領口合約(Collar Contract)策略變相沽出阿里巴巴(9988)。

方式迂迴 避免自製沽壓

軟銀去年初因Wework等投資失利,急需要套現其他投資,以應付陸續到期的巨額債務,被傳有意沽出價值140億美元的阿里持股。軟銀後來果然有所動作,但以迂迴方式出手,其中一個操作是使用領口合約策略,行使期介乎2024年5月至6月,涉及價值22億美元的阿里持股。領口合約策約是就持有股票的同時,沽出相關股票價外的認購期權,以及買入價外的認沽期權,這不但有機會取得期權金淨額,而當股票價格升至認購期權的行使價內,或跌至認沽期權的行使價格,一般能獲市場按行使價承接相關股票。

在對沖基金工作的蔡嘉民指出,中、大型機構投資者買股票,金額數以億元起跳,套現時需分批賣股,以免自製沉重沽壓,亦可能要多個交易日始能完成。相反,如果機構投資者使用領口合約策略,步驟便簡潔得多,在美股一張期權合約等於100股,「可能你造100張,已經對沖晒成個倉。」即使沒直接沽股票,持股已獲保護。

而且,機構投資者有機會避免市場得悉他們的沽貨意圖。蔡嘉民指出,不少大戶持股會達至需要披露水平,一旦沽出部份持股或被市場解讀為股價利淡訊號,使用期權策略部署可避免這情況,「大眾目光冇咁睇佢哋期權倉,而係睇股票倉,見佢哋仲持有(股票),會覺得佢哋仲係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