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孖仔」Caleb、Joshua在將軍澳及數碼港開餐廳,我甚為着緊,飲食業須要有能力的年青人入行,新舊交替,市場才有活力。上星期再光顧,不客氣,未等他們喘定,已經急不及待提出意見,內容直率,跡近嚴苛。見他們面容不改,安靜的聽完,然後抽出重點討論,我不禁舒一口氣,老友,你們過關了。
其實我不擔心要改進的地方,作為新餐廳,已經超水準。出力評論,故意迎頭打臉,當中另有測試目的。他們剛起步,前路是百般可能,將來走出甚麼局面,看管理人心態,當中重要一環,是聆聽負評的能力。絕大部份人喜歡聽好評,因為好評甜美,入口舒暢,但想一想,活了幾十年,怎會不知道自己強項,況且,讚美中必有大量客氣說話,聽多了只怕飄上天,反而及不上負面批評更踏實有營養。說得容易,自問練習多年,還是未能全數坦然面對。動物本性,生命受到威脅,fight or flight抵抗或逃走,這種反應植根在我們DNA,力量強大,城市生活再不會遇上灰熊,外間負評即是攻擊威脅,一出現便升起防護罩。所以我出外用膳,很少發表意見,因為太多廚師或經理未聽完已經面容僵硬:「哦,因為是這樣的…」、「平常不是如此…」、「多謝意見,不過…」。很理解他們,本能反應,非得狠下心腸修練,才能真正虛懷若谷,但問題是,防護罩嚴密保護,還剩下多少陽光養份能夠進入呢?
一直提醒廚師們及團隊,遇到客人有意見,不要捍衛,因為這是最差勁的反應,道理說過多遍,可惜同事們對「只聆聽不抵抗」的原則未能全然認同。我跟他們解說,凡事向好處看,客人如果不再給餐廳機會,根本不會花時間批評,對不對?調換角色,如果自己是客人,提出了意見之後,會有興趣聽一些「其實我們意思是… 」或「你應該如此去欣賞」等理由嗎?坦白說,我不會。服務不是一場辯論,口舌贏了也是輸了。
批評有以下分類:明顯合理的負評,當中有一些可以立即改進,另有一些因條件限制,資源取捨,未必能夠變化,先記在心中。有一類是觀點及口味分歧,客人說出他的角度,沒有對錯,聽了當收集數據,畢竟市場不斷進化,管理層要時刻保持貼地。刷存在感顯威的也有,數目不多,打開門做生意應該早有預備,動氣很笨蛋。有些時候同事感覺委屈,我明白,舉一個例子。開業不久,餐廳的雞油花雕蟹配陳村粉成了主打菜,有一天來了一位資深食客,在用膳其間,召同事過去,提出陳村粉溫度下降的問題,建議考慮碟下放一個小蠟燭保溫。服務員冒汗,努力解釋,我在旁看見,忍不住把客人接手,靜聽意見。這個菜內裏有蛋黃,處理時間很微妙,再加熱會把雞蛋及花雕分開,如果等客人吃完,把蟹汁拿回廚房煮陳村粉,一煮便斷,而且煮乾了味道不一樣,這些過程我們都試驗過了,所以樓面很自然地抗辯。真的不須要,客人不是專業廚師,說這些細節實在沒意思,我們要聽的是,廚房努力了一大輪,還是有溫度問題,完。小蠟燭保溫不合適,後來我們把碟加熱,出菜時陳村粉即時放入,進步了一點點,要多謝這位客人。
傲慢,是一座大山,不易跨過。對着孖仔加鹽加醋提意見,重點不在意見,要測試的是態度。想不到二位朋友拼搏了十年,練成好武功,氣量足夠,笑嘻嘻的歡迎打頭,想起我當年像他們年紀,意氣風發,對着諸多挑剔的阿伯,應該已連環送上一記批肘一起飛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