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幕片《風再起時》,原定在4月1日首映,可惜大會突然宣佈「應片方要求」,「因技術問題」而取消所有場次,結果昨日電影節開幕片就只剩下《七人樂隊》。很多人懷疑停映跟「政治敏感」有關,真的嗎?
《風再起時》講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四大探長的故事,由梁朝偉、郭富城擔綱。2017年電影開鏡,拍畢幾年,上映遙遙無期,聞說過不了大陸審批。按常理,題材是英殖時代貪污史,讓國內同胞看清港英政府的黑暗和腐敗,怎可能會「政治敏感」而淪為「禁片」呢?
我沒看電影,當然不知道它踩了哪條紅線。可能是「借古諷今」,可能是美化黑警——搵梁朝偉、郭富城演貪污探長,仲唔係「怪你過分美麗」?近年中共把意識形態抓得很緊,紅線不斷飄移,香港人以「港式思維」創作,過不了審毫不奇怪。然而大陸不能映,等於香港也不能映嗎?說好的「一國兩制」呢?
行外人或以為,剪一個香港版、一個大陸版,各自表述就皆大歡喜。理論上可以,但電影公司老闆決不出此下策,因為按中國規矩,只要是「合拍片」的話,全球版本只能有一個,不容許大陸版跟香港或海外版不同。若分為兩個版本,則只能以「引進片」模式在大陸上映,而非「合拍片」。魔鬼,就隱藏在這個「技術問題」。
同是大陸上映,合拍片和引進片的收益計法是不同的。合拍片對電影公司和戲院來說,進帳較多,利潤隨時比引進片高十幾至二十巴仙。在商言商,電影公司老闆當然不會為藝術而犧牲。《風再起時》看卡士背景,已知投資龐大,若改為引進片上映,恐怕血本無歸。
愛國藍絲喜歡說:「97前有言論自由咩?」英國佬的確沒有基本法,明文規定給你言論自由。但在英殖香港那個最最最黑暗的時代,四大探長電影沒有過不了審:劉德華演呂樂沒問題(1991年《五億探長雷洛傳》),「龍五」演藍剛沒問題(1992年《藍江傳之反飛組風雲》),港英臭史被電影人翻舊帳揭瘡疤,統統沒有問題。
偏偏到了2021年,當香港的民主、人權和自由都「依法」得到保障時,問題就來了。一日最衰都係英國佬!
(作者更正:昨日下午蒙讀者指正,得悉沈智慧舅父是裁判官許肇強,不是許偉強。我的朋友一時記錯,本人亦未有查證,實屬疏忽。謹向讀者與文中諸人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