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案件被告之一的前議員何秀蘭,懷着到火星旅行的心態面對監禁,豁達程度令人咋舌。她甚至反過來提醒:恐懼源自不了解,唯一要牽掛的只是日常瑣碎事。邁向古稀之年,已不敢去想人生內能否見到民主,只能相信「每一次嘅失敗,都係成條路一磚一瓦,為將來鋪穩固嘅基礎」。
記者:呂浩然
何秀蘭雖擔任過昔日民主派「飯盒會」召集人,但終究不算是政治明星。去年4月警方就8.18案拘捕15名民主派時,何的名字比不上其他被告如李柱銘、吳靄儀等引人注目。談到去年被捕一刻,她直言感到意外,但未至於腦袋一片空白,因之前李卓人被捕已令她有心理準備,昨日被判罪成。
案件至今差不多一年才有結果,這一年間,何秀蘭忙着學習日文。因家族有腦退化病史,何秀蘭選擇學外語刺激腦袋,本來要五年才完成的課程,她選擇每周上五課、每課3.5小時,務求一年內完成,「真係全職過全職,要好投入先得」,她亦已報考日語N2考試,然而考試日期是7月4日。
「可能7月已經入獄,但係冇理由唔報。」何秀蘭抱着這種心態度過這一年,也是以這種心態面對失去自由,甚至日益惡化的香港局勢,「我哋唔知得唔得,我哋唔知自己能力得唔得,但係好努力去做,做到做唔到為止,做到行唔到為止。」
心態固然重要,但總不是甚麼也不做。「你對一啲嘢恐懼,其實係源於你唔了解,於是乎因為唔了解就變咗做恐懼、變咗做憎恨。」這個從同志平權經驗中學到的道理,她運用到將要面對的情況上,於是這一年間,她憑藉以往做議員時探訪監獄的經驗再上網了解,並聽取過來人前議員邵家臻的分享,相信獄中的生活也不過是生活,「我就嚟要去一個旅行,去一個我從來未去過嘅地方,有一段時間要改變生活,但係事先盡早知道、有準備,到時可以適應得好啲。」
總會有不能適應的地方吧?她想了片刻:「監獄唔注重個人衞生問題⋯⋯我用冇fluoride(氟化物)嘅牙膏,fluoride會令牙齒變黃⋯⋯(咁你擔心嘅都係好細節嘅嘢?)生活就係咁細節㗎啦!」另一她提到可能較難適應的,是監獄嘈吵的環境。
就當環境可以適應,難道真的了無牽掛?「有啲事情單獨面對係容易啲。」何的家人大部份都不在港,她甚至叮囑家人毋須特意返港探望她,有心的寫封信便夠,就算是判刑前一星期,她也沒有相約各方好友見面,「你想見嘅人以往不嬲都定時定候見開,如果以往好耐冇見嘅,即係呢個零禮拜唔見都係正常啦。」
何秀蘭看待自身前路的心態,何嘗不是看待香港前途的心態。涉足政壇、爭取民主30年,如今香港政制一下子倒退到比回歸前更差,她覺得即使現時走了回頭路,也不能以單一目標衡量多年來那麼多人的努力,因為目標不會朝夕間達成,「每一次嘅失敗,都係成條路一磚一瓦,為將來鋪穩固嘅基礎。」
她更相信,回歸前港人沒有很大的爭取,英國人就給予港人部份民主,令民主很容易守不住,反而「呢幾年嘅歷練、檢控、監禁係不可或缺嘅經驗」,否則沒有從失敗中學習,就很難保護到未來的成果。
她不敢說自己有生之年能否看到香港有民主,但肯定不放棄的話,終有一日會走到終點,因為「冇殘暴政權可以千秋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