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全球股市一同調整,原因之一是市場憂慮通脹重臨,刺激美國債息抽升。隨着疫苗面世,歐美等成熟市場可望同步復蘇,再加上政府近年大增開支來刺激經濟,貨幣政策又保持寬鬆,大家都擔心通脹會否重來,刺激近來美國10年期國債債息反彈至1.7%的疫情前高位。同一時間,環球商品價格普遍上升,中美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數據均按年上揚,反映成本回升。
近年全球一直處於低息及低增長環境,一眾增長較高的新經濟股,因而獲得市場的青睞,表現相當亮麗。如今通脹及債息上揚,新經濟股自然出現調整;相反,落後多年的價值股終於後來趕上。再者,近來中美之間的角力又再加劇,也造成了市場的波動。在估值方面,無可否認,數年來增長股累積了龐大升幅。
目前為止,筆者認為大市調整仍算健康,去年中港股市表現良好,但若以5年甚至10年來看,中港股市相對美股仍然是大落後,去年大市回報不錯,市場趁機減持,令估值重回較為合理的水平,實在不出奇。
以歷史數據來看,目前中港股市的估值只是稍高於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無論是中國或香港股市都出現了結構上的大轉變。不論是MSCI擴大A股的權重,或中資ADR回流香港上市,理論上均會帶動估值上揚。
其次,相對房地產而言,股票在中港投資者整體家庭財富的佔比並不大,隨着A股日益對外開放,內地投資者可望會增加股票的比重,相信也會對估值帶來支持。
從經濟角度而言,通脹的動力很大部份來自於政府的刺激政策,如果經濟逐步重回正軌,政府就不一定會大灑金錢,貨幣政策也有可能由極度寬鬆變為稍稍中性。執筆之時已是3月底,筆者相信在未來一季,人們仍會持續擔心通脹及債息的問題,但往後一點,當市場慢慢消化了這些消息,並開始展望2022年的情況時,到時需求會否持續強勁?投資者是否仍擔心通脹?這仍是一大疑問。
最後,筆者一直深信投資於中港市場,致勝的關鍵仍然是揀股。雖然今年市場或會繼續波動,而且股市整體回報未必及得上去年般亮麗,但個別股份仍然有良好表現,在未來一兩年有望取得不俗的收入及盈利增長,為做足功課的投資者帶來入市機會。
鍾秀霞
安聯投資高級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