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研設新交易所 瞄準國際企業 搶港交所生意

內地研設新交易所 
瞄準國際企業 搶港交所生意

【本報訊】內地擬建立一間新的股票交易所,吸引在港、美上市的中資公司回流,勢跟港交所(388)搶生意。路透社昨日報道,國務院已指示最高級別的監管機構官員牽頭研究新計劃,同時希望能吸引蘋果、特斯拉等國際企業分拆其中國業務在該新交易所上市,以加強中國在岸金融中心地位。消息一出,港交所應聲轉跌,收報457.4元,跌1.3%。

大和資本市場執行董事兼首席經濟師賴志文分析,新的交易所要有「煥燃一新」的東西,才有價值,若跟港交所類似則意義不大。他指內地在資金上出入有管制,「假設蘋果公司上市吸資後,有條件轉成美元並轉移到國外,屆時資金壓力會好誇張,你可不可以管制得到?」加上目前中國與不少國家的關係存有暗湧,能否吸引國際企業到中國上市成疑。

■港交所優勢是資金可自由進出,不像內地有資金管制。

另一方案升級現有平台

美國證監會(SEC)3月通過修正案,若外國公司不遵守美國審計標準,將被要求從美國交易所退市,此舉被形容是對中概股最大的監管風暴。該報道指,由於中美關係幾乎沒有緩和迹象,銀行家和投資者期望有更多中概股回歸內地。有關計劃目前仍在初步階段,時間表及交易所的地點未有決定。

近年中美關係再度交惡,已促使大批中概股自2019年12月陸續回流香港第二上市,包括阿里(9988)、京東(9618)、百度(9888)等,在短短16個月內為香港帶來逾360億美元(約2,808億港元)的集資額,且市傳攜程、騰訊音樂等亦計劃短期內回港上市。

除了建立一個新交易所,該報道引述消息人士指,另一方案是升級現有上市平台,例如北京的「新三板」市場。

據悉,北京市政府多年來向中央游說,希望能升級當地的交易所,以吸引在美上市的中資企業回流。監管機構及少數政府部門已就上述建議研究約6個月,接納該意見的機會是一半。

內地有兩大交易所,分別是上海證券交易所及深圳證券交易所,兩者合共市值約78.7萬億元人民幣。港交所最新市價總值約52.3萬億元,折合約44.1萬億元人民幣。比較3間交易所,港交所的一大優勢是資金可自由進出,其餘兩間均有資金管制。

賴志文指,中概股回港第二上市,已是一個折衷應對美國監管加辣的辦法,「不需要加多一間」。根據他多年對內地的研究,中央一直有於國內打造「IFC」的構思,「每隔一、兩年會彈出來,之後見到的結果不多」;本港金融中心地位早已受到很嚴峻的挑戰,內地此舉再造成多大影響仍要待觀察。

港交所出招力吸中概股

港交所同日出招對戰,就建優化及簡化海外發行人來港上市制度諮詢市場,涉及範疇包括簡化海外發行人的規定,並確保股東保障水平維持嚴格;擴闊第二上市制度,歡迎在海外上市,沒有採用不同投票權架構而經營傳統行業的大中華公司來港上市等。諮詢期直至今年5月31日。

對於港交所後市,華盛証券證券分析師聶振邦指,要留意建立新交易所的消息是否獲確認,暫時未至於憂慮,「始終港交所的投資者較多樣化,對上市公司更吸引,新交易所的威脅不大」,料該股於450元水平有支持,最壞情況則見4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