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外交上可算是經歷了相當震撼的兩星期,先是中美雙方在阿拉斯加不歡而散,連在外交界名聲不錯的楊潔篪也戰狼上身,「虎嘯」直向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儘管會後楊潔篪形容會談坦率有用,但這種一貫的外交用語卻無助國際媒體認為中美關係將會走入下一個低谷。
但更大的震撼彈,在中美會談不足一星期後引爆。針對歐盟及英國就新疆問題制裁中國官員,北京以「超額對待」的方式回應,包括制裁屬於歐盟外交政策制訂過程重要一環的政治及安全委員會、歐洲最大的中國研究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等機構,但針對美國的制裁「僅限於」兩名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的主席及副主席。
雖然這些機構或多或少與新疆扯上關係,但落入北京的制裁名單仍令人大惑不解,甚至有分析直言中國內部情況是否出現根本變化,令北京不得不以更民族主義導向的方式回應來自歐美的壓力,外交部甚至以八國聯軍形容當下的歐美制裁,也直言今天的中國不再是晚清。
這樣的理解源於學界一直認為,中國公共外交政策及用語,從來都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北京外交行為的真正對話對象並非坐在對面的布林肯及沙利文,而是國內14億國民。而以晚清面對列強那「屈辱百年」,來描繪當下中國外交面對的困境,亦是北京自90年代常用來鼓動民族主義的方式。因此,當北京的外交表現與過去不符,國際媒體總認為國內民族主義才是這些言辭的真正「沛公」,以鼓動民族主義解決某些政經問題,進一步鞏固北京的認受性。
上述理解不無道理,但從外交制裁的結構上,例如對歐盟及英國的「不對等制裁」,明顯不是民族主義可完全解釋——因為歐盟從來不是中國民族主義結構的重要一環。事實上,有關BCI針對新疆棉的聲明是年前發佈,但H&M事件卻是近日發酵。其中一個分析面向,在於北京一方面希望顯示這些西方國家與美國從來「親疏有別」,當美國也不夠格去挑戰北京底線,這些美國盟友更沒資格跟北京及華盛頓看齊,特別是早前才跟歐盟敲定《全面投資協議》,轉過頭來歐盟卻制裁四名新疆官員及一個實體,在北京看來自是說不過去。因此,對歐、英的「不對等制裁」的背後,也是向其他美國盟友表明中國的強硬立場︰因為當這些傳統西方強國也面對北京制裁,其他次一級的亞太國家如果想跟英美歐站在同一陣線,就請自行衡量當中風險。
然而,這樣想法仍是以民族主義為依歸,漠視了這次被制裁單位的重要特性︰被制裁者不是外交政策意念提供者,就是影響政策形成的知識社群,而北京似乎定位它們的角色就是向其政府提供有關新疆的「虛假訊息」,因此才會出現歐美國家基於「謊言」而制裁中國。事實上,針對有關「虛假訊息」的制裁早於上月展開,例如廣電總局拒絕BBC的落地申請,原因是BBC針對中國的報道嚴重違反「真實且公平」原則,坊間的焦點卻落在作為北京回應英國早前撤銷CGTN許可的手段。而這次北京針對在外交政策制訂過程中有機會發佈「虛假訊息」的機構甚至個人,明顯是一個政策上的超前部署。
須知道,過去中歐除了在貿易及投資問題上僵持不下外,近年新開的一條戰線是有關「虛假訊息」的爭議,例如歐洲多間媒體去年曾報道,北京向歐盟施壓,要求淡化有關虛假訊息的報告內有關中國的內容;而歐盟及成員國也曾批評中國媒體有意選擇性報道歐洲與中國官員的對話內容,包括去年6月中歐舉行戰略對話時,有意抹去歐盟視中國為「體制對手」的概念,只強調中歐是「全面戰略夥伴」,足見兩者在「虛假訊息」的爭議不是個別事件,也是回應近年西方學界提出「銳實力」這個形容中俄以包括散佈假消息的不同手段,影響西方民主制度的學術概念。而北京針對外交「假訊息」作出制裁,一方面是回應西方就新疆的制裁,另一方面是明言西方也有以類似「銳實力」的方式影響中國制度。而「銳實力」本為西方社會提出的「學術千里馬」,但將這套論述直接挪用到外交政策回應的,卻是北京這位「伯樂」。實也表明北京外交系統對國際形勢判斷之快及執行力之高,從來都被西方學界及外交界嚴重低估。
陳偉信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