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突收緊傳媒查閱控罪書資料

法院突收緊傳媒查閱控罪書資料

【本報訊】司法機構在毫無預告下,昨起突然收緊傳媒查閱新提堂刑事案件控罪書資料,將控罪書本來列載的被告出生日期、警方案件主管的姓名職級等資料遮蔽,解釋是為私隱理由。記協對新安排表遺憾,直指無證據支持資料被濫用。有大律師則指私隱固然重要,但不能忽略傳媒準確報道的重要性,日後將難核實涉案人的身份。

過去傳媒可在裁判法院查閱新提堂案件所有控罪書,當中列明被告中英文姓名、身份證號碼、年齡、地址等基本資料和控罪詳情外,亦包括案件主管的姓名、職級及隸屬部門。例如早前有關國安法案件,寫明由隸屬國安處哪位案件主管負責。

難核實涉案人身份

司法機構早前以私隱為由,已將被告的身份證號碼刪走,及至昨日,控罪書上就連被告的出生日期、地址,及案件主管的姓名、職級等資料全被遮蓋。

司法機構解畫稱,平衡司法公開原則、公平審訊的權利、知情權及保護私隱後,決定調整向傳媒發放的資訊安排,「因提供涉及私隱度較高的個人資料,或會損害妥善執行司法工作,及與司法公開的合理理由不合比例」。

記協主席楊健興對有關做法表遺憾,指被遮蓋或刪走的資料,部份是傳媒跟進報道的重要線索,他看不到過去的做法曾對社會造成傷害,也沒證據支持資料遭濫用。楊認為,司法機構應有自己的判斷,不應跟隨政府行政部門收緊資料發放,令人擔心是否仍有司法獨立。楊指傳媒要行使及發揮第四權跟進新聞的重要線索,太多限制會收窄空間。

有大律師不願猜測新措施是否配合政府收緊查冊政策,但認為記者報道查核資料、比對身份有實質需要,不可出錯,需知滿街都是「陳志明」。他指,雖然私隱很重要,但亦不能忽略傳媒準確報道的重要性,司法機構應在私隱、新聞自由和準確報道之間取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