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事件起源可追溯至2019年年尾新疆議題冒起時,隨後很多海外品牌生怕牽涉新疆棉的紡織品不能進口美國,即使製衣廠對布料供應商進行的合規審查合格,品牌仍然孖住廠商與新疆棉割席。
「半年前啲品牌已經逼我哋簽agreement,證明我哋唔會用新疆棉啦!」有在內地設廠的製衣商對我說。事隔一年多,品牌忽然被內地官媒集體批鬥,廠家們摸不着頭腦。
以目前牌面,中國看似佔上風。網軍群起攻之下,內地網民、中港台部份藝人、網購平台紛紛「硬起來」抵制海外品牌,愛國情緒一下子無限放大。之不過,外國靠中國的同時,中國在棉花貿易及服裝生產鏈上同樣依靠海外。
中國、美國和印度是全球三大棉花生產國,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棉花消費國,中國棉花供應存在缺口,不夠供給自用,還要靠外國(主要美國)進口,中國會否跟同胞們同樣硬起來抵制進口棉,堅持用國產棉,來個徹徹底底的內循環,自給自足?
近年不少服裝廠商把生產線移至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地區如緬甸、孟加拉、越南,但不少高品質的服裝依舊留在手工較成熟的中國生產。以主要為被抵制的海外運動品牌如Nike、adidas等代工生產的申州國際(2313)為例,疫情前出口到歐美日的年度銷售金額佔集團整體高達七成。有廠商擔心,若海外品牌又硬起來cut掉中國的單,到時中國豈不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玩火自焚?屆時內地品牌是否有足夠能力養活整個供應鏈?
中國消費者志氣高昂的同時,國內製衣廠暗自擔憂繼被強迫簽agreement後再被cut單。新疆是否存在強迫勞動的問題或許只是幌子,整條棉花產業鏈及消費者卻成為各國角力的棋子,由採購、貿易到零售環環相扣,最後誰是輸家,留待日後業績及數據驗證。
商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