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嗅米氣」與「唔接地氣」- 林夕

「唔嗅米氣」與「唔接地氣」- 林夕

還有沒有人說「唔嗅米氣」?如果還在說,是否「唔接地氣」?

驚聞衞生署跟酒吧業者溝通,客人戴口罩,用吸管飲酒的話,就有機會恢復營業,應聲想起唔嗅米氣。政策太多太亂,萬一之前原來已經有此規矩,請恕我唔接地氣,這什麼政策,什麼規矩啊。

沒去過酒吧,也在螢光幕看過,在外面走過。酒吧該有的氣氛,能吸引人「不如去飲番杯」,買醉之意不盡在酒,在周遭要有人氣,悠悠然無拘束天南地北到飄飄然。

戴着口罩,想喝一口酒,把口罩拉開一點點,讓嘴唇咬住吸管吸吮。酒是珍奶,是汽水、是果汁嗎?替被咬者吮毒的動作,是星爺設計出來的場面嗎?

酒吧大部分人都是去喝啤酒、不然就是雞尾酒,所謂「不如飲番杯啦」,有大口大口痛快下肚,笑談喝飲賣豪情者,用吸管就從李白變杜甫了。或有輕談淺酌者,就像紅酒要經過舌頭慢慢品嚐,試問吸下去,那口氣太猛酒如流水灌進去,又有何樂趣可言。

如果是這樣,不如不見,不如在家裏自備黃湯,誰也管不着。衞生署專才想出這個「唔嗅米氣」的法子,酒吧業者「地氣不足」,肉在砧板上,也只能「唔接顧客地氣」地營業下去。

一講「唔嗅米氣」,就代表這個人上了年紀,食米多過人食鹽那一代人,不食人間煙火就算了,難道就沒吃過米,聞到生活文化的味道?唯一解釋,就是他們開始追求健康,正過着戒澱粉質的瘦身生涯。

也對,不吃白飯的人越來越多,比起不接地氣更常見。不接地氣,即係離地,有人真的寸步不離地,迷上赤腳走路,用腳板底連接地球磁場,跟大自然保持平衡,視為養生秘方。

身體如此,精神亦作如是觀。做人接地氣,不外乎識人情,明事理,知世情,不曉得便利店有沒有廁紙賣,也知道選擇在便利店消費所需,至少,也是個知道份子。離地之人,往往自視為知識份子,坐在山崗上,吃飽無憂米,習慣了不吃白飯就沒力氣,殊不知世間潮流,雙腳不着地,才會被專業摀住了鼻子,嗅不到到酒吧打算千杯不醉是何種心態。

現在被人罵一聲「唔嗅米氣」,大可以反駁:「我不嬲都唔食飯㗎啦。」業餘人士研究專業政策,遭人揶揄一句「唔接地氣」,就落得離地,離地的應該上山修道去,別管人間諸事,就是造福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