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越嶺打卡 母女一脈相承

翻山越嶺打卡 母女一脈相承

攀上石牆的Emma,擺出各樣姿勢,叫媽媽幫自己拍照。Betty說她近年才愛上拍照,從前只愛攀爬玩耍,女兒從四歲開始跟她行山,轉眼七年,看着孩子成長,由小孩變成少女,經歷着不同的成長階段。

那時候,每個周末Betty也會帶着Emma到錦田耕種,由田野走到山野,全因Betty總是惦記着年輕時走過的山脈。當女兒到了可以獨自行走的年歲,便帶着她上山。第一條走的,是東澳古道,然後越行越多,女兒亦樂意跟着她,沒半點怨言。

隨年紀興趣 設合適路線

問她帶着女兒接觸大自然,是否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對小孩的成長是否有重要的意義,她說因為常攀山,小孩的平衡感會好一點,但其他方面其實沒有太大分別,女兒依然不喜歡昆蟲。也許能在日常的術科學習過程中,比較輕鬆,但從大自然學到的事情,其實是應付不了現行教育的要求。

帶着幾歲的女兒走過一線生機、閰王壁、罾棚角咀、北巖棧道,甚至是更險要的山嶺。Betty把經歷分享到facebook,曾經惹來不少抨擊,她說自己一般都不會回應的,任由網民在她的專頁「帶孩在野—E in Nature」內留言,「我唔答唔代表我唔負責任,唔使向唔認識嘅人交代太多」。很多看似險要的地方,她是自己先到訪過,衡量後才跟女兒一起去。

帶着一些家長和孩子行山時,她覺得家長和子女的期望很多時都不同,「好多家長期望攻頂,因為影相靚,係虛榮心,但其實一啲都唔重要,細路仔一般都唔鍾意登頂,畀佢哋玩吓水跑吓反而開心,唔同年紀有唔同階段」。Emma也是這樣,小時候喜歡攀爬,大一點喜歡在溪澗玩,到了現在,卻喜歡看花、拍照,「佢會無端端問,媽咪啊,仲有邊度影相靚」。

小孩到了不同年紀,她會加入不同元素,根據孩子的興趣設計路線。Emma小時候甚少在山上撒嬌,卻有段時間不願跟媽媽上山,「佢唔想行,做家長嘅就要識得收手,自己醒目,唔好行到厭,厭咗以後就唔會想行」。

小時候總是母女二人行山,現在女兒漸長,卻是跟媽媽朋友上山,而不是自己同齡的朋友,也許是跟近年Emma轉了在家自學有關,亦因為經常跟成年人相處,她變得比同齡小孩成熟,很少黏着媽媽,更沒半點嬌氣。小時候上山的事,她笑說自己都不太記得了,只記得一次上大刀屻,真的很辛苦,「好多石級,好辛苦,係被迫行啊」。

Emma說自己很喜歡大自然,最愛看美麗的風景,同時拍下不少照片貼上社交媒體,那天尋找赤柱古橋,是她在網上看見相片,特別要求和媽媽一起去找的。在旁的Betty笑着說,這段路幾年前早已走過,只是當年沒有留意古橋就在腳下,「嗰次仲爆咗呢個林落嚟,𠵱家就開到周圍通晒條路明顯咗好多」。

為了在石渠中影一張相,可以用上十多分鐘,兩年前還是跑跑跳跳的小女孩,今天已是少女心思,還會叫你跟蹤她的社交媒體。但談到行山最開心的事,她竟說是完成後可以飲汽水和吃雪糕,一下子又變回小女孩了,「行得咁長咁辛苦,最開心係呢一刻!」

將訓練融入生活

山野回憶,可以是愉快的記印,也可以是不幸的烙印。她們亦經歷發生過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去年和一群家長和小孩行山時,發生了嚴重事故,「當時帶住成班細路,要立即諗點樣同佢哋撤退」,她沒看見意外一刻的經過,估計是拍照惹的禍。但事發後,女兒卻對高度很敏感,很怕懸崖,「所以整年都少咗攀爬,今年先慢慢回復返」。

女兒有陰影,她亦同樣,走到高處,總是有些心怯,直至最近,自己重遊舊地,才漸克服,「只能等時間過去,點都要自己去面對恐懼」。情緒起伏當然有,要捱過這一關絕不容易。跟一群家長小孩行山,很多事情要留神兼顧,時刻提醒參加者不要只顧聊天拍照,有些地方如日落脊,她從不帶家長行的,人太多,就難兼顧。

也許帶着小孩上山是一種另類教育,Betty卻不以為然,「一定要有裝備、計晒數先係訓練?佢唔鍾意訓練模式,但每星期都上山,已經成為生活嘅一部份」。訓練和學習,都是源於生活,繼而融入生活。別人眼中她們也許另類,其實只是不願隨波逐流罷了。

■尋古橋是女兒Emma的主意。

■由5歲行到11歲,每個階段都有不同興趣,Emma近年則偏愛尋花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