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軍政府發動政變後曾向泰國取經,冀除了單以武力掌權外,亦能爭取國際認可。但分析指,兩國本身差距大,加上處理示威者手法相異,難獲同樣結果。
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曾在政變後致電泰國總理巴育,請求他協助支持「緬甸民主進程」。他確實有參考泰國的做法,包括招攬外長溫納貌倫等受敬重的政治人物入閣。巴育在2014年政變後,曾任命數名德高望重的平民為技術官僚,以籌組過渡政府。雖然有部份國家譴責巴育發動政變,美國亦暫停對泰國的安全援助,但制裁較為輕微,國際普遍亦認可過渡政府。
不過,即使緬甸複製泰國的部份做法,亦未能獲得國際支持,美國、歐盟等更向軍政府發動制裁。
首先,對於美國及歐盟而言,緬甸的地緣戰略重要性顯然較泰國低,國家經濟差距亦甚大。即使泰國政府以嚴厲的控罪提告去年的示威者、巴育更度身訂做有利自己的選舉制度,美國亦不願施壓更多。拜登政府上任後更加強與泰國的聯繫,屬其外交政策的重心之一。對比緬甸,就算聘請富有經驗的以色列前軍事情報官員本梅納什作說客,但仍未能說服美國承認軍政府。
其次,緬甸鎮壓示威者的手法令人髮指,惹多國抨擊。即使泰國在政變後曾拘留社運領袖及記者、禁止集會等,但沒有如緬甸般大開殺戒,令逾400名示威者喪命。軍政府處理示威者的手法,亦令當地多名政治人物拒絕入閣。
第三,緬甸民間發起的不合作運動席捲全國,比泰國規模大,畫面更能打動國際社會。當地不乏警員、消防員等多個重要工種的人士辭職,表達對軍政府的不滿。泰國示威者亦聲援緬甸民眾,以「奶茶聯盟」為號召發起集會。
World Politics Review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