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彝士運河俾擱淺咗嘅長榮巨輪卡住,成為國際新聞。
香港之所以成為世界級港口城市,其中一個原因,就係蘇彝士運河。
你喺倫敦搭地鐵,一出東面嘅Cutty Sark站,就會見到隻巨型帆船喺你眼前,佢就係Cutty Sark。大清—英國茶葉航道,係競爭最激烈嘅航線,速度就係一切,而快船(clipper)嚟講,Cutty Sark係最頂尖嘅作品。
但Cutty Sark行咗四轉茶葉航線,就提早「退役」,轉咗跑道去澳洲羊毛航線。唔係佢有乜問題,而係生不逢時。佢1869年出世,而喺同年同月同一個星期,佢嘅剋星亦都出世。
大航海時代之前,由歐洲往返印度洋入貨,地中海係水路,去到蘇彝士行陸路,然後紅海又變返水路,一波三折。所以大航海嘅目標,係搵個直接啲嘅方法,例如齋用海路兜過非洲南端嘅好望角直達印度。
仲有另一個方法,就係令蘇彝士嗰小截變成埋水路。呢個計劃,咁多年嚟一直有唔同人嘗試啟動,但種種原因放棄咗。終於,去到1869年,蘇彝士運河開通,但淨係畀當時新發明嘅蒸氣船行駛。
蒸氣船流行之前,長途航海係用帆船。如果帆船要過運河,中間要搵人拉船先行得郁,好唔實際,蒸氣船就冇呢個問題,所以蘇彝士運河淨係畀蒸氣船行駛,帆船就繼續兜好望角。
揸帆船係種技藝。你要判斷風向水流,不停作出調整,於是,路線有好多變化,各師各法。相比之下,揸蒸氣船就機械得多。話之你乜水流風向,對蒸氣船嚟講,兩點之間條直線,基本上,就係最短距離,最快到達。因此出現一個現象,就係個個次次都係行同一條線,呢條線變咗好繁忙嘅主幹線。
如果係帆船,通常係點對點,由起點直去終點,中途唔停站,因為萬一入咗港口之後遇唔啱風,咁就被困喺港口唔知幾時先出得返海。而蒸氣船,要靠燒煤,所以途中每行一段,就要停低去煤站補煤,不過好在蒸氣船唔使睇風,根本冇入咗港口出唔返嚟嘅疑慮。
於是就衍生出新概念,叫做航運主幹線,而連接主幹線嘅,就係一連串補煤嘅港口。大家揀邊個港口,就睇吓邊個港口夠方便,有齊晒配套,要煤有煤,要人有人。帆船通常係木造,蒸氣船時代開始用鐵。用鐵嘅好處係隻船可以整大隻啲,裝多啲貨,所以又睇吓邊啲港口,肯投資更新設施,方便越整越大嘅船。
港口之間,有如軍備競賽,而贏出嘅回報,就係成為主幹線嘅主要港口,帶旺成個港口城市。新加坡係南洋區嘅贏家,而新加坡向東嘅下一站,即中國南部海域,香港就係代表。加上蘇彝士運河開通,將倫敦去香港路程,縮短咗四分一,大幅增加咗歐洲往來亞洲嘅船運。
另一個受惠嘅港口城市,係上海,Cutty Sark前後四次嘅茶葉航程,起點就係上海。不過喺自二戰後「回歸」,內戰後加入新中國,點樣急劇隕落,就係另一個故事。
撰文:宋漢生
fb : sunghs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