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目前對緬甸軍事政變的回應僅限於嚴詞譴責和制裁,無力改變現況。分析指由美國、澳洲、印度和日本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其實足以左右大局,其中印度和日本更掌握極大籌碼可與軍政府談判。
表面上四國對政變立場分歧,實際上正緊密合作。澳洲和美國為示威者提供援助,並動員國際社會嚴厲譴責軍政府;日本和印度則為免將軍政府推向親中而語調較溫和,並藉其對緬甸的影響力及所獲的信任,與軍政府私下談判。日印與緬甸關係密切,有籌碼推動和平恢復民主政制之餘,亦可乘示威者反中之勢監察中國在緬甸的投機動作。
日本早在2015年全國民主聯盟上台時,已兩邊落注,同時與昂山素姬和軍政府保持溝通。即使2017年羅興亞危機觸發西方撤資後,日本仍繼續投資和提供援助,成為緬甸第三大外資和金主,影響力已可與中國匹敵。日本藉此在法治和管治上協助緬甸推動政治穩定,如去年成功協調若開軍和軍政府停火。日本亦因協助發展迪拉瓦經濟特區和仰光都會區,贏得軍政府信任。
印度近年亦透過東進政策改善兩國的貿易和防衞關係,如推出加叻丹多模式交通運輸項目和興建連接印度、緬甸和泰國高速公路,與中國的一帶一路的基建競爭。印度亦投資逾10億美元(78億港元)改善緬甸民生。軍事上,印度去年送贈緬甸一艘基洛級潛艇;印度的疫苗外交更是有助施壓的籌碼。
分析指印度和日本可做得更多,如以軍方高層在外資公司的利益加以脅迫之外,亦應透過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在當地提供人道援助。兩國亦有聲音敦促政府加強施壓,如實施武器禁運;印度接鄰緬甸的米佐拉姆邦則要求聯邦政府幫助逃離緬甸的難民。
美國《外交政策》/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