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宿長者減 羅致光沾沾自喜

候宿長者減 羅致光沾沾自喜

【本報訊】香港安老服務備受挑戰,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昨在網誌解釋,輪候資助宿位長者的死亡率上升,是源於輪候人數下跌,並抱怨傳媒未有報道有關數字。立法會前議員張超雄指長者等宿位等到死的數目高企,批評羅致光不應為數字減低而沾沾自喜。

抱怨傳媒沒報道

羅致光昨發表網誌,指由於增加買位,資助護理安老宿位輪候人數由2019年底高峯期的41,011人,減少8.5%至2020年底的37,525人;但在供應追不上需求增加下,輪候資助護養院宿位的平均時間仍由25個月增加至26個月。

至於去年輪候資助宿位長者的死亡數目雖沒增加,但由於輪候人數下跌,所以死亡率仍由17.3%升至17.9%。羅致光在文中抱怨傳媒一直關注有關數字,惟當他在1月底公佈最新數字後,「意外地,竟然沒有一間傳媒報道」。

立法會前議員張超雄認為羅致光為求「造靚條數」而修訂評估機制,若長者獲分配社區照顧服務,其輪候院舍的狀況會暫列為「非活躍」個案,令長者輪候院舍的數字有減少的假象。他又指,去年輪候資助宿位逝世長者數目逾7,000人,羅致光不應為數字減低而沾沾自喜,「一個咁有錢嘅城市竟然咁樣對待老人家」,促政府大幅增加津助院舍服務。

羅致光在文中又指,當局由2019/20財政年度起,計劃用五年增加5,000個資助宿位,而向市場購買服務亦要考慮到市場的「消化」能力及服務質素,認為不能加得太快,要在勞動市場「逐步吸納」。社區及院舍照顧員總工會組織幹事曾紀南認為當局未有正視院舍人手短缺成因,即使推出「青年護理服務啟航計劃」,亦被當作成為護士的踏腳石,促局方改善工作環境,消取行業污名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