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導航】港股來季餘震 恐下試25000

【投資導航】港股來季餘震 恐下試25000

內地收水、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攀升等,皆使港股由年初牛氣沖天,陷入持續調整。展望第二季,專家提醒要留意股市會否出現餘震,投資者宜更有耐性等低位反彈;亦有專家相信美國會繼續催谷經濟,但通脹憂慮持續,恒指或下試25000點,建議股民增持現金比例,低位撈科技股亦要小心選擇。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林少陽指,美債息上升時,由於增長股未來收入需要以更高的折現率(discount rate)折算回現值,容易拖累估值及股價大跌,特別是未有盈利的股份下調壓力更大,故近期股市調整時,科網股才會帶頭回落。不過,他認為科網股要分兩大類別,例如阿里巴巴(9988)、騰訊(700)等原本有盈利支撐的股份,大市調整時股價相對穩定,「但未來收入重要過現時收入的股份,下行風險很大。」

撈科技股宜慎選

林少陽預期首季港股完成部份回調後,第二季不排除有餘震,因美股有回落風險,故整體投資氣氛難以突然改善。「倉位配置上,擁有穩定收入的價值型股票及增長型股票,比例需更平衡。」

不過,在全球經濟重啟下,年內實體經濟不會很差,林少陽料恒指次季仍有望站穩27000點,維持股優於債的看法。此外,中美關係差亦為政府提供誘因刺激內部消費,但市場早已炒了一輪復蘇股,投資者宜有耐性等低位吼入市,以旅遊及娛樂相關股屬首選,「隨着全球疫苗注射,相信最壞情況已過去,受惠外來消費的零售股上升力度大,特別是一些在內地有強勁銷售網絡的商家,中長線前景更好。」

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龐寶林認為,美國第二季會繼續催谷經濟,但在加稅、債息抽升等憂慮下,美股波動較大,提醒投資者要增加現金比例,恒指最差或下試25000點。他並非完全睇淡港股,而金融股、零售股、資源股及內需股仍買得過,特別是銀行受惠息差擴闊,將資金投資長債後,隨債息升高可賺取更高回報。龐寶林指,美國銀行股股價已重返疫情前,港股相對便宜很多,可追落後。

想投資科技股可低吸,但要小心撈貨,例如微盟(2013)業績亦沒有驚喜,不宜入手;但騰訊仍企穩600元以上,去年小程序產生的交易額更按年增長逾一倍,反映業績增長依然強勁,加上並非反壟斷頭號敵人,就值得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