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做 - 葉漢良

自己做 - 葉漢良

估不到還有這種耐性, 20年沒有維修的家,有點看不順眼,卒之去年八九月左右開始自己動手,延至今,半年有多了。

結構性的大型工程,無奈交給人做,總是不全,後續補漏,還是要自己跟尾。這大概是我們鄉村長大的人天賦的能力,也是我父親生前身教出來的行為。

有學生說我前世是和尚,或許,讀書與勞動,就是近禪的境界。當年偉大舵手要學生、知識分子上山下鄉,也許亦近禪,一線分別只在自發與被發。

泥水、牆身、地板、裝門、上天花、防漏、油漆、燒焊、木作,以至掘樹頭, 20年前做了一次,今次再做, 玩真的業餘(Serious Amateur),斷斷續續,半年有點成果,已經算快了。

學生剛巧要移民美國,家人先行,他辭去微軟的工作,在港還有些手續,趁這幾個月空窗期來幫忙,上了一套全科的DIY。

移民北美,很多家居事務、維修工作,都要自己做,渴求的工種有水喉、泥水、砌磚(masonry);電器他懂,他父以前是做燒焊的,他現在還認真再學一次,看見前人為我做涼亭鐵架的燒焊手工,接口都是雞屎焊,就是搖頭。

另一個做室內設計的學生說,近年入行的後生仔很少,找人不易,架生重,Messy,要認真燒一條蜈蚣焊,費事得很。

有女學生也說想學燒焊,我想她是羨慕〈勁舞〉(Flashdance)裏的Jennifer Beals,年青貌美的燒焊女工,有型賽車手裝備般的燒焊護目頭盔,一除下,一把秀髮曳下;對前景充滿幻想和希望,”What a Feeling”!那已是1983年的電影。

一門手藝,當興趣來學,是城市人的玩藝,半個世紀以前,那是關乎安身立命的。

我中五畢業那年,未放榜,前程未卜,趁暑假,花了70大元學車衣,想有一技傍身,讓人有安全感。那年代,學門手藝要跟師傅,深水埗有人開收費車衣班,已經是進入摩登時代了。網上大家或許還可以找到演藝界服裝設計名師劉培基先生的訪問,說他當年學藝,煩母親將他的時辰八字寫在一小片紙上,送去給師傅看和他是否緣合,決定收不收他為徒。

據我燒焊學生回憶,他父親的年代,學師一般三年,叫做有食無工,即只供伙食,沒有工資,間中或有些賞錢,給剃頭剪髮。三年,是一個大學課程,當是internship卻是漫長的。後來,師徒制可能太老土累贅,式微,發展了中國式管理的夥計制度,有工資,到尾禡的時候,擺無情雞等等……,這都是古董了的事。

中國人就是這樣靠師徒倫理體制,發展文化管理,甚至管治系統,這與西方對知識的擴散與張揚概念不同。以前去北美旅行,瀏覽書局,着迷於那些硬皮、大開本、全彩色的home improvement書,買了一大堆,回來時行李超重;由Deck Building,做魚池,桌椅書櫃構思分解圖到入榫,是一步步的詳細教學,所以每本粉紙裝厚到幾百頁。看了,只有羨慕,不是用不着,只是香港地,用的機會不多。

近年,有很多新的電動工具,有些只是fancy,有些卻很實用,幫忙的同學迷醉我的電動工具藏品,除了電砲可以轟走頑固的磚石結構,很man之外,還有大型的馬刀鋸,可粗工切開木材、鐵管,他形容為熱刀子切牛油,還有你在電影〈德州電鋸殺人狂〉見到的鏈鋸,我用來鋸樹。這些工具今次維修都用上了,學生拍了照傳給朋友,驚訝回問那裏可以有這樣的實習班,他回答,在香港,你要遇上一個夠癲的老師才有這樣的機會。

下星期製作的大概有10個矮書櫃,用近年流行的Pocket-hole joinery,沒有入榫那麼虛榮,卻很實用。講效率,但求早日完工,可以回復正常的社交飲茶。

中國人不是沒有教匠作,不過一來就是頤和園之類。早幾年看過〈清代匠作則例彙編〉文字版,才知道王世襄有一套十卷關於清代土木工程:園林、城牆、河道、軍器、佛作、金銀作、漆作的則例採編計劃,只是文革好事多磨;影印的則例記載了用材、尺寸、計工,就是沒有教做。流水帳記法也像音樂的工尺譜,就是學不來。

我做DIY,是對精神負荷的平衡,是escapism,我想起了Leonard Cohen的〈著名藍雨衣〉,在喧鬧繁華的曼克頓,想起情敵朋友深入沙漠中建屋。

每人都該有間Dream House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