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前人護林後人享,請珍惜

野人周記●前人護林後人享,請珍惜

有教師朋友想找尋楓香照片作教材,第一時間便想起我,翻閱自己近年照片檔案,去年12月大棠那片楓香林,拍攝時天色雖不佳,但葉色卻是近年最艷。當然,楓香樹下的萬人空巷,也是近年之最。重溫完遊人聚集樹下歡天喜地打卡的影像,然後一個轉身,便看到友人Vivien面書上分享近月楓香樹苗慘遭腰斬後的殘枝照片,有一種強烈的荒謬感。

疫下一整年無法外遊,港人被迫轉向本地遊,野外忽然人山人海,這種現象,連《紐約時報》的記者也注意到,撰文報道。老天亦似乎特別眷顧,首先是難得長時間高清蔚藍的夏天,然後是野外比往常燦爛的四季色彩:從高地芒花大爆發,到平地滿眼楓香艷紅,接力的是農曆新年吊鐘花與宮粉羊蹄甲的粉色海洋;周前馬鞍山的羊角杜鵑才剛怒放,南華杜鵑已急不及待提早露面;元荃古道上,俗稱「禾雀花」的白花油麻藤如萬鳥投林,轉過頭來,沙頭角白茅又盛開。

疫下郊遊激增 山野踩到禿

雖說不少開花植物每隔數年便來一次大盛放,是自然規律,卻無法否認,近年溫室效應下暖冬連連,確實也在推波助瀾。開花特別消耗養份,看到這種「盛況」頻仍,理應憂多於喜,但對於疫下一眾「忽然野外愛好者」來說,確是上天恩賜,打卡者眾,卻不一定都懂得珍惜。

只一年間,山野小徑被踩成寬闊禿坡,青翠營地變得寸草不生。行山和露營的人潮,過去集中在秋冬季節,夏天休山,讓郊野有機會喘息,作自我修復,但疫下山上如旺角的景象,無間斷地持續了一整年。這些情況,其實是人流造成的損耗,並非刻意破壞,Vivien遇到的,卻是另一個問題。現場照片所見,一處平坦、前後均有標示牌的植林地點,義工先前種下、辛勤護理了一年的楓香樹苗,一夜間消失,更正確的說,是全被腰斬。地上有灰燼痕迹,附近灌叢滿地廁紙,似是臨時廁所,幾乎可以肯定,曾有人在此露營,搭營前先「清理」了場地。在郊野公園非指定範圍露營生火,固然有問題,隨便砍樹的心態,跟攀折花木的遊人,分別不大,「少許破壞,無傷大雅吧。」以這種遊客消費心態耗用郊野,在現今郊野人滿為患之際,集合起來,破壞便很大。

鋸樹開闊山徑 好心做壞事

也許「清理營地」者出發點並不壞,只是認不出樹苗並非雜草。周前民間考古保育義工清除舊赤柱路和古橋上樹木,雖然抱着讓古蹟重見天日的良好願望,亦引起了頗大爭議,讓大家重新思考這個問題。野外「自發清理」植物的情況,其實存在已久,大家肯定會問,行山隊不是也會闖林開路嗎?漁護署也會定期修剪清理遠足徑兩旁長得過盛的植物吧?

清理構成危險的樹木,是漁護署的職責,個人也相信,他們有足夠的專業,判斷哪些是珍貴植物不能有半點傷害、如何修剪才讓損害減至最低。至於行山隊剪樹開路,爭議一直存在,早年行山領隊大都帶備樹剪,沿途剪除擋路樹木或帶刺傷人的荊棘,被視為無私服務山友,後來保育意識提高,很多領隊開始留意如何把損害減至最低,必要時才只修剪橫枝,讓樹木可以繼續生存。自己則選擇一刀不剪,左右穿插,避開擋途樹木,一樣可以通過。但是總會有「好心做壞事」的朋友,鋸樹斬木,努力把山徑增長開闊,真心認為自己在做公益。曾在馬鞍山黃金壁上遇到熱心人,若不是及時阻止,一株「阻路」的南華杜鵑便被毀掉。郊野公園固然有法規,禁止採折任何植物,若真心熱愛自然環境,亦不會願意損害一草一木。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種樹的人,大都不是為自己而種,只望子孫後代可享樹蔭。今天我們引以為傲的郊野公園,是前人積累了四十多年的福蔭,卻可以短時間內耗絕,請好好珍惜。

廿米高喬木,都得從幼苗起步。

整年辛勞護苗,只剩慘遭腰斬後的殘枝,欲哭無淚。 綠惜地球圖片

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