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的Ivan Kwan自小拜倒於巨型陸龜的龐然身軀下,如今一屋逾30隻龜,當中有11隻是體形龐大的陸龜。為了巨龜住得好,他每天上山割鮮草當飼料;花一年時間為牠們搭建龜屋平台,又將近千呎的花園充當牠們的散步區,確保一眾寶貝活得比人更好。
「我喜歡大型陸龜的體態,很美,圓碌碌的大龜殼好像頭盔一樣,有種莫名的治癒感。」Ivan說。他自9歲起飼養不同品種的陸龜,如黃頭象龜、紅腿象龜,現時則飼養三個品種,豹龜、蘇卡達象龜(又稱非洲盾臂龜),連世界第二大陸龜──亞達伯拉象龜亦為其寵物之一。「盾臂龜的個性較野蠻和固執,遇到有物件阻擋去路會不斷向前衝;亞達伯拉象龜相對斯文、聰明,加上腿長,懂得跨過阻礙物前行……」他娓娓道來不同陸龜的個性。
野生的大型象龜,體重可逾200公斤,並能活超過一個世紀。雖然人工飼養的陸龜壽命相對較短,但要這群巨型寶貝健康成長,起居飲食同樣有學問。
Ivan指兒時飼養陸龜的知識不足,環境不穩定,曾經令牠們曬傷。第一隻飼養的陸龜亦因沒有做好防逃措施而走失。「牠走失時真的很不開心,因我家偏僻近山,當時每天都走進森林,拿着開山刀在草叢中開路沿山搜索,那些山路不易行,找了一星期多亦未能尋回。」為免遺憾再生,他花了一年時間親自為牠們搭建約200呎的龜屋平台,為11隻巨寶提供穩定且安全的生活環境。「主人最清楚寵物的需要,想有一個穩定的飼養環境,自己動手做最好。」
由構思平台的結構、揀選建材到燒桿搭建的工作,Ivan都獨力完成。平台築於樹群下,綠樹成蔭,減低龜群中暑的機會;200呎的空間,設有恒溫龜房取暖,小水池作冷區,為陸龜調節體溫;龜房對出的空曠位置,是陸龜們開餐及享受日光浴之處;屋前約900多呎的花園,則是牠們放風散步的後樂園。陸龜可活動的地方,DIY的龜屋平台連花園就逾過千呎。
除了飼養環境,飲食同樣重要。Ivan習慣每天為陸龜準備鮮草當糧食。他說:「小時候家附近的山頭長滿雜草,後來發現原來附近長有很多適合陸龜食用的野草。」常見的野草,例如車前草、咸豐草和牛筋草等,含豐富植物纖維,加上鈣磷比高、水份低的優點,是理想的天然牧草。「我很享受上山斬草,一來不用錢買,二來很新鮮,三來可以吃多少就斬多少。」每天採割的野草,配搭不同類型的蔬菜,一頓十多公斤,就是龜群的一餐。
龜的魅力除了獨特的外表,與龜作伴的慢活同樣治癒。Ivan笑言看到牠們拉出一大條完美的大便,是養龜最滿足的一刻。「其實養巨龜很平凡,不要想像到很精采,你看到牠『食得屙得』就會覺得滿足。坐在牠們身旁,觀察牠們在做甚麼,都可以花上一兩個小時。香港人壓力好大,不開心時就望吓龜,可以看開一點。」
20年來Ivan收養過約8隻棄龜,談及其中一隻盾臂龜的由來,他說:「聽說前主人因(反送中)運動入獄了,但家人不懂照顧盾臂龜,最終經別人找上我幫忙。即使不是因為(社運),我還是會收養,但因為這件事,我覺得更加要幫他,幫到就盡幫。被迫與自己的龜分開,已經好可憐……」
2019年後香港社會變得陌生,移民潮再現,但大多數陸龜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管制,進出口須申請特別許可證,加上巨型陸龜體形龐大,運送的環境條件有別貓狗。文件與手續成為遺棄陸龜的藉口。他說:「的確有很多朋友跟我說要走了,但不會帶走龜,問會否有人收養。其實我自己都想移民,不過在香港有太多寄託,我指的是寵物。養了這麼多年,總不能一句我不能再在這城市居住就放棄牠們。我只可以說我自己不會,亦做不出。」
記者:沈敏怡
攝影:潘志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