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的變與不變(劉銳紹)

120年的變與不變(劉銳紹)

中國與歐美國家近期的磨擦不斷升級,中共的宣傳機器搬出120年前晚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署的《辛丑條約》,與今天的形勢相比。跟着,排山倒海的強國之音從官方喉舌和網絡上湧出來。我們不妨冷靜思考,在這120年間,到底中國有甚麼變或不變?

毋庸置疑,當年八國聯軍入境,把中國蹂躪得體無完膚,晚清政府簽的是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今天,中國不再在列強的武力威脅之下,經濟在艱難困苦之中逐步起飛,綜合國力提升,國際地位強化,這些我都不會否定,因為這主要是中國人民的努力。官方在這些方面敲鑼打鼓地歌功頌德,毋須重複。

不過,在這個「變好」的過程中,也要看得細緻,才能真正興利除弊,否則又會陷入敝帚自珍之地。其中最值得反思的是,在這120年裏,中國在政治、意識形態和現代文明(此乃國之靈魂)方面,還沒有出現質的改變,遑論是質的昇華!

首先沒有變的是封建王朝的管治模式和思維。權力高度集中,表面是集中優勢,團結合力,一致對外,實質上是鞏固政權和權貴的利益,高度剝削和壟斷了人民應有的權力。鄧小平年代的開放,霎時間變成過眼雲煙,事例不勝枚舉。

其次沒有變的是執政者利用愚民政策、對抗現代文明的手法。導致晚清簽署《辛丑條約》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義和團」在清政府默許之下,盲目仇外的內部破壞。我反對和憎惡外國侵害中國利益,但更反對利用所謂「外來影響」、「外國勢力」和「外部勢力」,傷殘民腦而自肥。

且看近期官方炒作新疆棉花舊聞而引發的H&M事件,昔日義和團的盲目仇外而引起的內部破壞幾乎同一劇本重演。記憶猶新的還有2012年反日情緒導致的破壞,中國人用中國人的錢買來的日本汽車和產品,打爛之後又再買,胡鬧而可笑。今天的H&M事件,至少破壞了自己的經濟秩序和對外關係,尤其是經營已久、藉以分拆歐美聯盟的中歐關係。可見,這是中國式H&M,即HURT(認為自己受到傷害),跟着就MAD(儍)起來。

香港封建統治對抗現代文明

嚴格來說,這不是愛國主義,也不是民族主義,而是民粹主義,是統治者最善於利用的「借外強內」(藉詞外來壓力,穩定內部和強化政權)的手法。以藝人紛紛與外資停止代言人合約為例,既顯示「現代義和團」和「小粉紅」的盲目壓力,也顯示中國的法治精神到底是怎樣一回事。日後可能出現的毀約訴訟,都在眼前的不惜一切之下忘記了。當然,中國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這些案件只會在中國審理,中國還可以利用市場優勢阻止對方訴訟,但這又是怎樣的法治呢?

不過,上述盲目排外的情況實際上不會在高層和權貴圈中出現。貪官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美國;在中共年前發出的通緝名單上,四成貪官就是跑到美國去的。不少中共高層官員的親屬和子女,都在美國定居和讀書,四分之一的中國留學生都是到美國去的。這與晚清年代有一點不同,當年清廷派出少數留學生赴美,後來感到他們的「思想西化」,急急召回(參閱《大清留美幼童記》)。但今天中共權貴(包括中央高層領導)都不會叫回自己的親屬和子女。早前中共曾要求高官把子女召回國內,但走過場之後,很快又我行我素。

總之,限制人民對外接觸,包括思想領域的交流,但不限權貴享受外國的好處,並用外國的民主自由來擴大自己的專制獨裁,已是眼前中國權貴的「自強之道」。近期在內地受到好評的電視劇《覺醒年代》(內容由「五四運動」談起),最近又受到壓力。奇怪的是,壓力竟是來自觀眾的讚賞,引致中共高層擔心內容啟發了人民的獨立思考。

總之,上述形態120年來也沒有變,歷史似乎在簡單地重複。中華民族在上升的過程中同時不斷內鬥和內耗,尤其是人才的糟蹋,成為最奢侈的世紀浪費。我不反對一國之興,先要解決民生問題,但在民生問題基本解決之後,執政者必須面對更高層次的文明問題。中共不斷強調自己的成績,去年更說已經全面脫貧,但對政治和思想方面高度貧乏,卻置若罔聞,甚至大步走回頭。在香港出現的碰撞,就是數千年積累下來的封建統治模式和意識,與包括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在內的現代文明的對抗。中共只有認真面對和改正,才能真正擺脫《辛丑條約》120年來的落後狀態,否則120年間事,只有哀聲似舊時!

劉銳紹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