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歐威爾夢魘:緬甸與香港

讀書好●歐威爾夢魘:緬甸與香港

緬甸軍人不斷射殺平民百姓,世界在袖手旁觀!

緬甸在1948年由英國殖民地走向獨立,人民的苦難就沒有停止過,1962年軍政府獨裁統治,至2015年舉行大選,開始自由化民主化,到2021年又再倒退回軍政府,長年累月的壓迫,緬甸經濟停滯不前,人均收入低於二戰前水平。但緬甸的悲劇,卻孕育出廿世紀偉大政治小說家歐威爾,他年輕時有五年光陰在緬甸曼德勒擔任帝國警察,鮮有人提及這段經驗對他小說創作的影響,作品《緬甸歲月》、《動物農莊》和《1984》,被稱為現代緬甸悲劇歷史的寓言三部曲,緬甸知識分子也因此稱他為「先知」。

《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是通曉緬甸文的美國記者Emma Larkin的作品,她由九十年代起開始重踏歐威爾在緬甸的足迹,多次秘密採訪,道出緬甸近代史的悲劇;她將歐威爾緬甸三部曲著作,對照緬甸的政治社會境況,生動呈現了當地人在高壓統治下的一言一行,恍如《動物農莊》及《1984》的實況版。歐威爾第一部小說《緬甸歲月》(Burmese Days)是他在遠東殖民地經歷,一九二〇年代,他在緬甸擔任帝國警察。五年執勤期間,穿着卡其馬褲與閃亮的黑色馬靴,配備槍枝,四處巡邏,維護秩序及帝國的尊嚴。然而,有一天歐威爾突然毫無預兆返回英國辭職,然後投入了寫作,他交出了被視為具政治洞察力的兩本作品:《動物農莊》與《1984》。緬甸從英國獨立,不久軍事獨裁者就阻絕國家與外界的連繫,發起所謂「緬甸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從此緬甸淪為世界最貧窮國家之一。《動物農莊》故事關於一群豬推翻了人類農民,自行經營農場,最後卻招致毀滅,明顯是暗諷緬甸失敗的「社會主義革命」。而《1984》則預告了長達四十多年,在一個被世界最殘忍與最頑強獨裁者統治國家的狀態。

緬甸故事孕育出歐威爾偉大作品。

審查每一個字 創造新語言

書中Emma Larkin採訪關於大阿哥如何鉅細無遺控制人民思想,那惡名昭彰的出版登記與審查部(PRSD),隸屬於軍情局下,「是名副其實的出版審查部隊,負責搜尋每一份印刷品(不管是學校課本、雜誌、月曆或歌詞)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張圖是否有反政府內容。」接受訪問的緬甸出版人Ko Ye指:「審查部控制出版已經有四十年以上的時間。」他說:「有一整個世代的年輕人是在審查部塑造的片面現實裏長大的。」本書的寫作的特色,是作者一邊描述緬甸人在獨裁下的生活,另一邊則以歐威爾小說及文學見解作對照,解讀緬甸。在訪問了文學家及出版人之後,作者引述歐威爾關於文學與極權主義的論述,令大家明白為何審查是如此細緻深入,「極權主義政府知道自己權力來源不具正當性,因此從不允許記錄真實,也因此不容許文學創作。權力想維持現狀,就必須仰賴謊言。」四十年一整代人由PRSD控制了可以接觸甚麼,想起來也覺恐怖,因為《1984》不單止在緬甸,也降臨了香港。

《1984》內的黨創造了大批新語言:自由即奴役、戰爭即和平、無知即力量,今天,香港也開始面對這些新語言:閹割即完善、獨裁即民主,也開始像PRSD審查博物館收藏,課室內安裝鏡頭監視教師一舉一動,由群眾舉報大學教授⋯⋯

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