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智慧燈柱」暫緩之際,運輸署1,200組交通探測器已完成安裝,其中藍牙探測器招來私隱疑慮。無線科技商會執委杜振康發現,運輸署的藍牙探測器相隔只有約200米至400米,亦可偵測行人的電話和耳機等裝置,質疑藍芽非探測車速的最佳方案,反釀私隱問題,擔心技術上可憑電子裝置追蹤其人何時處於何地。運輸署聲稱,探測器收集的地址會即時刪除,不留紀錄。
運輸署去年底完成全港主要幹線及道路裝設1,200組交通探測器,包括約800組視像探測器、約300組藍牙探測器,以及約100組車牌自動識別探測器。運輸署指藍牙探測器可配對汽車內藍牙裝置的部份媒體存取控制位址(MAC)地址,根據其經過路段首尾兩端的探測器時間,即時計算出該路段的平均行車時間和車速。
無線科技商會執委杜振康表示,藍牙掃描器可以掃描半徑範圍內所有移動中和靜止的裝置,即巴士乘客和路邊行人皆無所遁形,即使運輸署指會篩走靜止和速度慢的裝置,因藍牙的訊號強度不穩定,質疑仍會先行傳送所有數據再作比較。以計算車速的目標而言,藍牙非最理想的工具,「佢每幾秒先嗌(發出訊號)一次,有個interval(區間)」,在高速行車時未必能掃描得到,而運輸署只需在路段的兩點作監測,便可以計算車速,毋須如現時約200米至400米設一個監測器,「最密(相間)有50米就有」。
他指傳統雷達、攝錄鏡頭、光學雷達和熱感攝錄機均可做到同一測車速的目的,但可提高私隱保障。他又擔心,由於每個硬件的藍牙序號均獨一無二,故技術上做得到藉電子裝置判斷其在何時處於何地,「有個人俾人拉咗,搜到部手機,可以用呢個方法監控到ID」。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表示,運輸署應提高有關項目的透明度,並向公眾交代會否將資料交予執法部門使用。
運輸署回覆稱,藍牙探測器收集到的MAC地址,會即時自動刪除,不會留下紀錄,取得的部份MAC地址亦不足辨別個別電話,視像探測器探測器和車牌自動識別探測器均只從車輛後方拍攝,避開車上人士容貌。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對運輸署就項目提交的私隱影響評估報告表示沒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