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女子足球聯賽,有多場賽事腰斬取消,原因是龍門框高度不一;然而足球比賽最起碼還追求形式上的公平,政治問題就沒公平可言了,特區政府對待兩種疫苗的「搬龍門」標準被質疑「大細超」,引起公眾廣泛的討論。
特區政府於24日突然叫停德國BioNTech復必泰的mRNA武肺疫苗,更一度彈弓手,先復打再停打,其原因「只不過」是部份生產批次——即210102的疫苗,部份樽身有裂痕,部份有樽蓋鬆脫或污迹。即使衞生署署長陳漢儀聲稱現場的醫護人員本身已會監察接種過程,一旦發現藥樽異常,便會丟棄更換,以至更早已為疫苗作「無菌測試」,發現一切如常安全,然而特區政府仍要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疫苗出問題的情況下,全面停打復必泰,甚至多達1.1萬劑已解凍的疫苗,全數因此浪費!這種極度小心謹慎的態度,令人印象深刻。
早前特區政府不斷呼籲市民盡快打疫苗,更不斷強調打疫苗的好處多於其可能副作用的壞處,而食衞局局長陳肇始更在15日一再強調,如疫苗接種率未如理想,則不排除再收緊社交距離措施。那麼這1.1萬劑疫苗「倒落海」,究竟有沒有必要呢?陳肇始引述代理商說法,指「未有發現任何理由(認為)產品安全係有風險」,那麼為何要突然如此「謹慎」?如果只靠目測,已經能夠分辨包裝是否有問題,而目前已接種的15萬劑復必泰疫苗,完全沒有任何證據涉及安全問題,那麼為何要全面停打?
反之觀乎政府對待中國科興疫苗的態度,則完全南轅北轍!至今已有九人在接種科興疫苗後死亡。根據政府說法,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相關死者的死因與打疫苗有直接關係;然而相關專家亦同時承認,要再進一步研究,才能排除疫苗與死因有任何的「非直接」——即間接的關係,那麼為何不用停打呢?
比較政府在兩種疫苗上的取態,就是「疑點利益歸於科興」,對科興疫苗下了「無害假定」,必須先證明確立科興疫苗有害,才會採取行動停打;但反之對復必泰疫苗,則採取了「疑點利益歸於市民」,對復必泰採取了「有害假定」,有如《國安法》的被告人,即使政府自己證明了相關疫苗「沒有害」,但仍要進一步「自證清白」,以更高門檻去令政府確信,相關疫苗絕對沒有危險,否則就是全面停打。這種做法進一步加深市民的疑慮,認為特區政府的決定完全不科學,而是政治,更是採取了雙重標準的「搬龍門」。
一如早前疫苗到港時,中國科興來港就有特首「多謝國家」,然而德國復必泰來港,即使代理商是中國的復星,卻未見林鄭多謝德國或中國,即引來疑問——為何政府對待疫苗要雙重標準?
一位西醫在解說時寫了一句科興「聲譽不好」,衞生署竟指這是「抹黑科興疫苗」,然後宣佈收回該診所的疫苗。相關疫苗的聲譽不是疫苗供應商的事嗎?為何政府要代科興出頭?當一隻疫苗的第三期臨床測試,無法刊登在國際承認的醫學期刊之上,這句「不好」不是事實嗎?已經是輕描淡寫了,竟還要老羞成怒?究竟供應科興疫苗是商業合約,還是國家任務呢?
這種對待「國貨」雙重標準的做法,其實已不是首次,例如食物安全問題上,如歐洲個別地區的禽鳥爆發禽流感,政府常把該國家的所有禽鳥立即禁止入口,但反之在中國爆發,則只會有限度禁止個別農場或至多是地區,而從來不會全國禁止入口;同樣道理,黑色旅遊警示,適用於全地球,卻不適用於中國大陸,理由是大家是「一國」,忽然「旅遊」又不可以警示了!結果就是,即使來自中國的產品如何安全,由於政治化的處理手法,市民都會懷疑這是政治而非專業的結果,這絕對是政府咎由自取。當政府一再「搬龍門」,市民對科興的信心只會更低,這真的是政府想達成的結果嗎?
林忌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