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新冠疫苗接種計劃開展,全球各地分別出現接種後的嚴重事故報道。在歐洲,阿斯利康新冠疫苗是焦點。截至3月13日,歐盟及英國共有1,700萬人曾接種阿斯利康新冠疫苗。接種後的嚴重反應,包括15宗靜脈栓塞和22宗肺動脈栓塞,引致歐洲十幾個國家曾經暫停使用阿斯利康疫苗。歐洲藥品管理局(EMA)調查並跟進事件。在3月18日公佈初步調查結果,指暫時不會叫停使用阿斯利康疫苗。原因是出現的嚴重事故個案,遠低於基數預期會出現的栓塞類情況。所以,接種阿斯利康疫苗的效益大於風險。
在香港,至3月21日,超過35萬人接種第一劑疫苗。其中約23萬人接種科興,約12萬人接種復必泰。其間出現8宗死亡個案,7宗接種科興後出現,1宗接種復必泰後出現。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經初步研究,指無證據顯示死亡個案和接種疫苗有因果關係。認為接種新冠疫苗是效益大於風險。
效益與風險評估,是醫學常用方法。因為醫藥治療,很難完全沒有副作用,沒有風險。所以就要計算效益與風險,考慮值不值得採用這方法。「效益大於風險」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有不同解讀。主觀或客觀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
關於新冠疫苗,最直接想法是接種後差不多等於可以不受感染,而出現未明朗的死亡機率非常之低 ,結論當然是應該打針。不過,另一種比較,是不接種疫苗的風險。假如當時疫情緩和,死亡率是零。再加上官方說法,疫苗有效期為三至六個月。那麼,打針的值博率就明顯下降。
另外,以整體社會角度,大部份人接種了疫苗,就可以恢復經濟活動,當然是非常大的效益誘因。假如從個人角度,就要考慮當事人的健康狀況、病歷、生活習慣、以至價值觀等。舉一個極端例子,一個在荒山野嶺耕種,自給自足的人,接種疫苗的效益不會高。又或者,純以個人角度出發,年輕人即使受感染,後果通常不嚴重。是否效益大於風險,難以一概而論。
當然,以上是學術討論。身體最誠實,這篇週記見報時,我已經接種了第一劑新冠疫苗。渴望、估計、相信、應該,下星期還可以為大家寫週記。
鄭志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