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看過杜琪峯在《鏗鏘說》自稱「橡皮蝨乸」,神級比喻,拍手稱絕,驚聞港台高層嫌主持蘇玉華太黃,用民建聯「紅」人替代。
《鏗鏘說》根本沒固定主持,嘉賓很「平衡」,記得本人受訪那一集,就有葉劉淑儀緊隨;杜琪峯講完香港電影前景,蘇玉華也沒刻意挑起杜導演說三道四那條筋;之後有盧寵茂談港大深圳大談在深圳呼吸到很大啖自由空氣,主持人羅永聰亦沒讓節目變成立會辯論。
這鋼索一路走來,好不容易。本來天下無難事,現在卻怕有心人;有心拆掉港台招牌,何用祭出什麼約章?命令一下,傳聞臨播出的《鏗鏘集》遭砍掉。又犯了什麼禁忌?又是不夠平衡,這一集主題是探討傳媒生存空間, 被有線砍掉的中國新聞組團隊,跳槽到《眾新聞》,訪問他們,正好說明媒體人想做一隻「橡皮蝨乸」如何艱辛如何堅毅。
忠誠的助理處長聲明,想出街?平衡啦!想改過自新?平衡啦!
同時訪問「藍媒」啦。處長啊,助理啊,請問如何定義「藍媒」,「港人港地」一片藍天,言論空間大過《環球時報》, 藍到發霉,金主大把;無綫電視業績見紅,但有高人加盟,生存空間大過大灣區,資本緊絀亦沒人收購。
外行指導內行,莫過於此。大概二十三分鐘節目,要包攬藍紅黃媒,每邊各佔十一分鐘,「三個字」不到,真的三個字就講完。楊潔篪宣示強國風範,一段發言都超過十六分鐘,要探討急待金援的《眾新聞》,在新常態下如何撐下去,至少一個鐘才有深度。
可惜深度現在要輸給闊度。即使沒做過傳媒的觀眾,都知道這種平衡,兩邊匆匆各自表述,等於同歸於盡,平衡報導,看完等於沒看。唉,今人有云:「人人一把口一百種真相」,要「誰說得漂亮」,不如看《城市論壇》啦,《香港家書》不如也一口氣讓兩個人唸兩封家書啦。
對目前港台局面,認真講節目編採指導就輸了。輸就輸,要贏,就要像TVB專訪建制人,盡情講清講楚。即使是中立媒體,講求觀點平衡,該以整體節目算總賬,包攬不同聲音。腰斬「香港故事」訪問入獄者,難道囚犯就不是香港人,有人坐牢不是香港故事?
港台有心做事的人,究竟能做「橡皮蝨乸」到幾時?意志捻不死,但外行而忠誠的廢物,不是用手指捻跳蝨,是要用殺牠死趕盡殺絕。沒關係,往後港台索性變央視,平衡?就讓那些活在平行空間的人「優化」節目,留給「優化」人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