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日接連有長者在公立醫院急症室等候入院期間死亡,引起社會關注。食衞局向立法會提交資料顯示,2019/20年度急症室病人接受診斷後,平均要等候67分鐘才獲安排入院,惟此一數字並未包括病人等候診斷的時間,當局亦未提供按急症室分流類別的病人等候入院時間,有立法會議員質疑數字未能反映實況。
議員蔣麗芸昨在立法會表示,近日收到投訴,有病人被分流為次緊急類別,結果在急症室等候約三小時後死亡。她質疑當局指急症室病人平均入院等候時間為67分鐘,未能反映實況,要求當局按五個分流類別記錄病人等候時間。不過,食衞局長陳肇始回應時未有承諾,僅稱醫管局會檢視有關數據,如有便會提供。
陳肇始指,公院急症室實施分流制度,護士會按病人情況輕重分五類,以制訂治理先後次序,過去五年急症室求診病人中,約四成屬危殆、危急、緊急類別,六成被評為半緊急及非緊急。她指被分類為危殆的病人毋須等候,可獲優先治理,非緊急病人則或需等候較長時間。她指醫管局已實施多項措施提升服務量,如增加急症室人手及病床等。
醫學界議員陳沛然關注急症室分流站護士的工作量,要求當局交代有否相關指引和支援措施。陳肇始指當病人需要入院但未能上房,其間需護士護理或醫生覆檢,會增加急症室整體壓力,當局會與不同部門如內科等商討加床,盡快安排有需要的病人上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