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會談不歡而散,雙方均來意不善,相信各自口袋裏都帶了正反兩種預案。美方開場白即破格指摘中共的人權問題(開場白都是寒暄談談天氣),中方即拿出反向預案,楊潔篪機關槍掃射十七分鐘。美方吃了虧,布林肯召回記者回敬了一番話,楊潔篪氣未平,又召回記者再發飆,美方只好作罷,不然就各自拂袖而去了。
中方反應得到大陸小粉紅的喝采,美方表現朝野反應參差,但在外人看來,楊潔篪十七分鐘說的都是外宣的陳腔爛調,只是在外交場合如此撒野令人意外。他違反會前約定(美方每人超出數十秒不能算違規,唔通要對着秒表響警鐘?)態度蠻橫囂張。他搬出美國的黑人種族問題,以此抵銷美國對中共人權問題的指摘,但眾所皆知,美國的問題是零星的民間行為,政府與輿論一面倒譴責,事件很快平息;中共的問題卻是政府行為,在全國範圍內系統性長期發生,而且永不認錯,二者性質完全不同。兩件事相提並論,只是胡攪蠻纏,意圖把水攪混而已。
布林肯回應時承認美國並不完美,會犯錯會退步,美國歷來都坦誠公開透明面對挑戰,而不是試圖忽視和掩蓋,有時很痛苦,有時很醜陋,「但每次我們都變得更強更好更團結」。布林肯這番話相當得體,胸襟寬宏有自信,以退為進。布林肯提到拜登對習近平說過:「賭美國輸從來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語帶警示,綿裏藏針。
楊潔篪發飆當然其來有自。會談之前,拜登組織了「四方安全會談」,劍指中共成果顯著。繼而布林肯奧斯汀訪日韓,再次公然承諾護衞釣魚島,美方又重申制裁中港24官員,對華為等大國企實施新的懲罰。
在會談的細節安排上,美方要求中方接受病毒檢測,不安排餐敍,不舉行聯合記招,更沒有聯合公報,一副冷面孔。中方千里迢迢去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楊潔篪要在酒店捱公仔麵(當然是假的),以上種種都不是「待客之道」(王毅語),美方何以故意怠慢?
外交戰略與會談安排都擺足臉色,美方顯然對會談不抱甚麼期望,既然沒有期望,又何必談?有評論說是要摸底,其實雙方立場彼此早已心中有數,沒有甚麼底需要摸。美方約中方來談,就是想以美中恢復外交接觸,引誘中共在氣候問題上配合,中方也有意以氣候合作來交換外交不脫鈎,本來可以有一點成果,但敗在布林肯在會前寒暄中就把人權問題搬出來,激怒了楊潔篪,楊果然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把話說盡說絕,至此幾近翻臉。
楊潔篪當然不是為公仔麵而一肚子火,是因為習近平對美國早就一肚子火。美中雙方都將會談視為表演舞台,宣示自己的價值觀和底線,結果雙方都達到目的。差別只在,中共價值觀太爛,態度太惡劣,美方價值觀正向,不卑不亢。布林肯雖不夠強硬,但卻討好,外交場合未必喜怒形於色,反而氣定神閒,更顯得成竹在胸。楊潔篪囂張失態,布林肯進退得宜,一輪交手,已見高下。
美方若有一點點弱勢,會談前就應該示好,略盡地主之誼,美方反其道而行,分明志在激怒中共。在外交場合讓中共發飆,世界各國目睹中共的蠻橫和頑固,美國要說服盟國圍堵中共,將省力很多。
韓國在布林肯與奧斯汀之行後,開始修正不選邊站的立場,歐盟更幾乎與中美會談同時,落手制裁新疆機構與官員。歐盟之反臉,即時引來中共報復,中歐關係又凶多吉少,中歐關係惡化,早前的「中歐投資協定」又凍過水。
美國激怒中共,坐收漁利,中共發飆一時過癮,卻種下惡果,兩相比較,得失立判。外交之勝負,不在一時一事,而在長遠經營,中共遭西方國家圍堵之勢已不可逆轉,習近平還在做「東升西降」的美夢。西方合縱連橫,中共負隅頑抗,世界將無寧日矣。
方圓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