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外交官員上周四、五於美國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舉行2+2高層會談。與會雙方在公開鏡頭前唇槍舌劍,氣氛火爆;各自闡述立場,乍看之下缺乏理性交集。對北京而言,此次會談的目的是在明博弈的格局下,一方面定性中國的實力已與美國「平起平坐」,另外則是測試美國拜登政府的對華態度,為往後交往鋪路。美國則是在「重返亞洲」前提下,以會談前「四方安全對話」(Quad)視像峯會及外防兩長訪問日韓之所獲作籌碼,並根據美中會後結果,進一步統籌協調與亞太盟友的行動,遏制中國破壞現有國際秩序的穩定。中國對此的強烈反應實屬意料之內,然而,從美方由會談、調和盟友再到23日由歐盟、英國和加拿大聯手制裁一氣呵成,而中方只有緊急推出隔靴搔癢的「反制裁」來看,華府的多邊主義戰略似乎暫時掌握了中美對弈的節奏。
中方代表楊潔篪在首輪會談的開場白中,雖說中美兩國元首期望會談有助管控分歧,落得務實成果;但又表明「新疆、西藏、台灣都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我們堅決反對美國干涉中國的內政」,可見中國並沒有隱藏底線,面對美方會談代表是「敞開牌面來打」。
不可忽略的是,楊潔篪在抨擊美國外交的「霸凌」行為同時,更公開評論起了美國的民主體系:「美國的民主不僅由美國人來評價,而且要由世界人民來評價;美國的民主到底做得怎麼樣,不是美國一家說了算。」中方在近年美國相對國力有所下降的背景下,對西方自由民主一沉百踩,兼冒干涉他國內政的風險,是為了突出中國共產黨「代表了人類的價值」;以及所謂「中國式民主」的制度優勢;並分別以「中國人民緊密地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論述,來彰顯該制度獲國內外人民廣泛支持的假象,營造中國已足以與美國平起平坐,為未來與拜登政府的交往定性。楊潔篪的表述亦折射出中美的衝突並不停留於經濟及安全的器物層面,已然上升至意識形態的競爭。
而美方表述的目標受眾顯然是其盟友,除國務卿布林肯表示「日韓皆對美中會談深感興趣,因議題將不止於影響美中兩國,並與(亞太)地區以至全世界息息相關」。布林肯又反駁中方有關新疆、香港、台灣等議題純屬內政的立場,指中國在相關議題上的行為破壞國際規則,威脅全球穩定。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則強調布林肯所指,來自中國的經濟和安全脅迫,以及價值觀的攻擊。
遏制中國經濟與安全影響力的全方位擴張,無疑將十分仰賴美國於印太,以至全球各地區盟友的抵抗能力與相互合作。「四方安全對話」雖短期內未必會發展成一個多邊軍事同盟,但仍可以多個美國雙邊同盟為基礎擴大規模,並作出串連與協調。當危機爆發時,Quad成員國即使不互援,但也各居其位發揮作用。布林肯與美國防長奧斯汀訪日後的《美日共同聲明》,便針對中國《海警法》及中方近期圍繞釣魚台的海事活動,重申美國對日的防務承諾;並強調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美國及歐盟近日分別就香港及新疆局勢對中國官員作出制裁,有論者提出美國、日本、澳洲和印度作為地區性的民主代表國家,可在目前「自由開放印太」的共同願景之上,在質和量上把Quad的目標和機制擴展至維護自由民主及人權等核心價值。
《華爾街日報》編委會周日的評論文章憂慮布林肯等人的表述軟弱,將會使拜登政府重蹈奧巴馬時代的覆轍:妥協讓步,給予中國、俄羅斯及伊朗予取予攜的機會。在多邊協調以外,美國前特朗普政府證明了單邊行動雖很多時並不可取,但至少對付不講道理、不信守承諾的政權甚為有效。美國新政府須有思想準備:縱使會談交往的過程及結果可能會流於形式,但切忌被對手控制議程和節奏,畢竟跟流氓講道理有如緣木求魚。
洪明超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