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闌人靜,整個世界好像除了自己,所有人都沉醉夢鄉……未有睡意,她可以看完一整季的劇集,或兩齣個多小時的電影,有時會心血來潮重看一本舊書,或者與地球另一端的朋友隔着時差「煲電話粥」,時而散步,時而健身,在寂靜中享受着屬於自己的世界。「白天有白天要應付的事,忙這樣忙那樣,晚上多了這些額外的時間,就可以做一些比較另類的事情。」廣告創作人Julia Kwan說。
先了解Julia每日日程:早上5點多起床;散步及吃過早餐後,8點幾9點開始工作;之後一直工作至近晚上10點;休息一會至1點幾就準備睡覺,通常要半個鐘至1小時才能入睡。
「雖然一向都不是睡得多,但近10多年真的明顯睡少了,有時只能睡兩小時。」年約五十的Julia嘆道。Julia是一名市場策劃顧問及廣告創作人,經營着自己的公司。她形容自己從小就是一名「淺睡寶寶」,從來不用勞煩媽媽叫她起床上學。還是小學生時,她每日只睡5至6小時。九十年代初加入廣告行業,到現時擁有自己的公司,這30年平均每日只睡3至4小時。雖然這10年睡得更「淺」,但翌日依然精神奕奕不帶半點倦容,能整日專注於工作。
九十年代初廣告業蓬勃,Julia經常要通宵拍攝或進行後製工作,最高峯試過連續四日通宵工作,中間只有數小時的梳洗及睡眠,「那段時間開始慢慢發現,咦?原來自己睡得少,身體同樣可以正常運作。」通宵工作不用補眠未算誇張,Julia曾在倫敦開公司,常常要穿梭各國與客人會面開會或拍攝等,一日來回不同國家對她而言是正常的工作日程,「早上5時起床在倫敦乘搭9時的早機, 中午就能到達紐約,一次過在當地組織五、六個會議, 與客人會面後晚上乘飛機回倫敦,機程大約7小時,其間睡3、4小時, 翌日早上10時我已回到辦公室如常工作。」
在倫敦的公司已結業,現時Julia留在香港大展拳腳,在家工作的她說:「就算睡得3、4個小時也好,我至少希望不會在睡覺時醒那麼多次。」 Julia不但睡得少而淺,翌日有特別的工作如拍攝或其他較重要會議時,她往往會非常上心,午夜夢迴時仍心掛掛而睡得不好,「我曾經試過半小時就醒一次,可能我1時睡,醒來時只是2時。」而且她準備入睡的「熱身時間」過程亦頗長,可能躺在床上半至一小時都仍未能進入夢鄉。
「其實我算不算失眠呢?這數十年的經歷,我又不認為是『失眠』,因為對我日常生活沒有大影響,不會說翌日起床精神很差,睡眼惺忪,而且我自覺記憶力很好。」一般人熬夜後,都會有精神差,不能集中等情況,能確實感覺到身體在消耗,但Julia即使只睡數小時或是熬夜後仍然精神爽利,有時她也會擔心健康會否出問題而不自知。別人在睡覺時,Julia卻有自由活動的時間,以正常成年人每天睡8小時來說,Julia每天比大家多5小時活動,聽起來令人羨慕,但她的同居男友及朋友卻是擔心比羨慕多。她的男友是美籍韓裔藝術家Young,睡眠習慣與Julia相反,一躺在床上就極速入眠,有時就寢時Julia還沒睡,睡醒後Julia又已經起床,甚麼時候女友都是處於「清醒」狀態。「大家都擔心我會否身體透支,未來要付出代價,健康突然出現很大的問題。」朋友送了一堆寧神安眠的產品給她,有天然礦石、含中藥成份的敷眼眼墊、薰衣草油、檀香等等,但對她都沒作用。
如果要現代都市人在工作、玩樂或睡覺之間排優先次序,相信大部份人都會犧牲睡眠,那睡得少對健康有甚麼影響?「長期睡得少會胖一點,患糖尿病的機會較高,血壓亦會高一點。同時,情緒波動會較大,自殺率亦會較高。」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教授解釋。「很多人以為睡覺是浪費時間,但其實睡覺很有用。」教授說。他補充,睡眠的第一個作用就是讓腦袋洗澡,將代謝物全都沖走,讓神經細胞休息,「雖然腦袋很細,但就用了我們五分一的能量。」用了那樣多的能量,新陳代謝一定忙碌,亦產生不少代謝物;第二點作用就是幫助我們重整記憶,原來晚上睡覺時,腦部會將日間記憶重新輸入並重整,藉以鞏固記憶,「這就是offline memory consolidation,『我現在告訴你要你記着』(有意識地記)就是線上的, 有人研究有睡覺與沒睡覺那一晚的(記憶力)相差百分之三十。」而offline memory,就是無意識地記着。
聽到榮教授的陳述後,Julia說:「幸好我沒有這些情況,我沒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 ,每年都會作西醫綜合的身體檢查,我的數字很漂亮,中醫的意見是最好做某些自然療法,如煲一些湯水養生。」 Julia指平日很少要用筆記寫備忘,「全部都記在腦中。」
睡眠往往與工作效率掛鈎,但如果像Julia一樣長時間睡得少,但又保持工作效率,到底有沒有問題?榮潤國教授說:「遺傳因子控制了睡覺的時間,有部份人真的是先天睡得少,我們以前稱為少睡精英,但長遠少睡對身體有沒有大的副作用呢?其實暫時都沒有定案。」問 Julia她的父母也是少睡一族嗎?她說:「不是,他們很正常!」
記者:梁中勝
攝影:張洛晞、鄭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