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昨開會討論膠樽生產者責任制計劃,有議員認為每個容器只能獲一毫回贈誘因不足,表明業界反對強制店舖提供回樽服務。有環保團體亦在會議前請願,促請政府提高回贈金額,並將紙包飲品盒納入規管。
建制派何君堯認為計劃誘因不足,質疑未能提高回收成效,「一毫用風都吹得起啦」。他稱目前的回贈只能吸引長者在街頭執拾膠樽,質問當局「係轉嫁畀人(長者)執手尾?」
環境局長黃錦星指政府對回贈金額持開放態度,但提到新加坡亦有推行類似計劃,回贈金額更是少於一毫,故認為目前金額作為起步點值得大眾討論。
政府的諮詢文件建議在計劃推行首階段,面積超過200平方米的零售商、有售膠樽飲品的店舖必須提供回樽服務。批發及零售界邵家輝表明業界反對政府方案,「香港商舖租金全球最貴,叫佢哋騰空位置做(回樽),合唔合理?」邵續稱,店舖儲存膠樽可能帶來衞生問題,促請政府以教育、宣傳方式推動膠樽回收,又建議政府可在街道、屋苑設回收點及飲水機。
至於目標回收率,黃錦星表示政府會視乎公眾諮詢所得回應,再制訂清晰目標,期望推行計劃後,回收數量可由目前平均每六個膠樽可回收一個,大幅增加數倍,又指將未來不排除延展相關法例,涵蓋其他物料包裝的飲料,但強調不會補貼商界。
環保署副署長(特別項目)陸嘉健表示署方1月起推行入樽機先導計劃,目前全港已有40部入樽機投入服務,每部平均日收400至500膠樽,但承認未達入樽機容量上限,當局會加強推廣。
會前綠惜地球、綠色和平等六個環團在立法會外請願,手持「百個膠樽得十蚊」標語,批評回贈水平過低,指裝滿手推車份量的膠樽才可獲回贈十元,對中產及以上階層市民欠吸引力,促請政府改為採納按樽制、提高按樽金額,並善用今次機會,將紙包飲品盒納入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