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無外交(林海)

強國無外交(林海)

有云「弱國無外交」,意指弱小的國家沒有實力和條件在外交場合上與大國討價還價,在實力極不平衡的情況下一般只能任強權予取予攜。見諸中外歷史,此話雖非百分百準確,但大抵有七、八分道理,晚清中國乃至巴黎和會上的北洋政府,可謂典型例子。

既言「弱國無外交」,與之相對的自然是強國有外交了吧?的確,實力強大的國家在外交場合一般佔盡上風,像美國單憑幾艘蒸汽戰艦,用不着開戰,便足以讓江戶幕府簽下不平等的《神奈川條約》,終結日本長達數世紀的鎖國政策。強國有大棒在手,再在適當時候輔以蘿蔔,合縱連橫,無往不利。

按道理,中國近年「大國崛起」,相對同時期外國的經濟、軍事實力處於一個半世紀以來的頂峯。要大棒,中國是核武俱樂部成員之一,「東風快遞」號稱可直送美利堅;要蘿蔔,中國一帶一路全球撒幣,武肺疫苗這裏送那裏送。一手軟一手硬兩者兼具,理應在外交場上得心應手;可就偏偏是如此強國,透過王毅、楊潔篪日前的阿拉斯加之行,向世人示範了一次甚麼是「強國無外交」。

外交要講實力,也要講手腕。縱然「美國沒有資格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一說離現實差距不能算太遠(畢竟美國優勢不再是壓倒性),會議未正式展開便在閃光燈下、世人目前潑婦罵街式說甚麼「中國人是不吃這一套的」、「美國該管好自己的事」、「我們把你們想得太好了」等極具挑釁性的話語,露出讓世人瞠目結舌的兇蠻嘴臉,則顯然不是不卑不亢的現代外交之道,反倒像古代一些好戰君王間互相侮辱對方全家的尋釁國書。且放下事情誰對誰錯,在全球面前擺出一副前現代戰狼相,單是形象已先行輸光,還談甚麼外交手腕?

落後200年的國際觀

當然,對中共稍有認知的人都知道,此次王、楊之行的表演有很大一部份是內銷給中國老百姓,特別是小粉紅、毛左等極端民族主義分子看的。楊潔篪那句「難道我們吃洋人的苦頭還少嗎?」,加上黨國喉舌重提120年前《辛丑條約》舊事,喚起了國人對百年屈辱的記憶。再對比今天王、楊二人在世界第一強權的主場上拍枱拍凳,正應了毛澤東1949年那句「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彷彿在新中國治下,中國人從此不再受冤屈,上至黨國高層、下至黎民百姓,好一部份都陷入了「祖國偉大」的亢奮之中,這自然也包括了矢志讓中國「強起來」的習近平,甚至可以說,王、楊之行是他自導給自己看的。

然而,列強瓜分世界的時代雖已過去,慈禧太后卻從未離開中國。被王毅稱為「領先西方300年」的習近平外交思想,內涵無甚,實際執行給世人看到的,卻恍如1900年清政府對列強的《宣戰詔書》,虛罔、無知、自大。許是「媳婦熬成婆」心理,或是「帝國主義創傷後遺症」,當世界邁進了較看重公義、法規的21世紀,黨國高層乃至內地憤青在國際觀上仍停留在強調叢林法則的19世紀,單是思想上就落後了200年,自然話不投機半句多,如此「強國」,又何來外交?那麼即使中國提出一些合情合理的外交主張,也終將會在黨國醜惡的戰狼嘴臉下,被先視為無理與野蠻,空有些許實力卻遭外交孤立,於國於民何益?最終只是方便中共「挾洋自重」,每每打民族主義牌穩固政權、轉移矛盾。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