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森﹑許鞍華﹑羅啟銳拍的香港,都有濃得化不開的香港味,周星馳夠創意,杜琪峯精於說故事,也都空前成功。香港故事永遠拍不完,也永遠吸引那些香港以外的觀眾。香港是有故事的地方,只有香港電影人能拍香港。
香港的武俠片獨步世界,是一整個時代的寫照。我們曾經創造過文化輝煌,不需要妄自菲薄,說香港電影已死。
有影響力的影片不一定是大片,小投資也能出奇跡。黑澤明的《羅生門》千古不朽,都是小場面爛衫戲。近年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也不是大投資,但題材大膽,人物出彩,也讓觀眾喜歡。
據說香港電影不重視劇本,有的導演連劇本也沒有,現場亂湊一下就拍。早年有導演用七天時間就拍了一部片,那樣能成功也就是神仙了。
香港編劇待遇不高,很多人交了劇本最終收不足錢。劇本劇本, 一劇之本,不重視劇本不可能拍出好片,但電影投資大部份都給了明星,編劇倒像可有可無。其實明星遇上壞劇本,明星一點都不管用,有些明星很紅,但如果問她拍了什麼電影,可能你一部都說不上來。
不是編劇為明星服務,應該反過來,明星為編劇服務,明星只是把編劇創造的人物故事演繹出來而已。一個好劇本,根本不需要明星撐場,找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好演員即可,史上好影片,並不都是明星的作品。一個好劇本足以捧紅一個無名之輩,一個明星也會毀在一個壞劇本手裏。
那些傳世的好影片,都沒有人記得編劇是誰,這是很不公平的事。編劇不受重視,劇本不值錢,影響所及,就是影片的質量不高。香港最好的影片,都立意新穎,情節精采,對白傳神,那些都不可能去到現場才「度」出來,都要在編劇階段絞腦汁構想。不重視編劇,影片就沒有根基。
近期的《夜更》簡潔含蓄,令人回味,哪裏有明星?有人敢投資,拍一部以反送中運動為背景的影片,一定是史詩級別,也一定有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