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談農作物的根

越陌度阡●談農作物的根

不少學農的朋友,有沒有遇過這些情況呢?就是上了不少農業課,看了不少種植書,也種得不大好?我想是坊間的種植教學只重種植的「程序」與「方式」,卻欠缺基礎「概念」的解讀,我們就試試由了解植物構造去學耕種吧。

植物比起動物來說,構造是比較簡單的了,只有五個主要器官,那就是根、莖、葉、花和果了(種子我就先歸屬於果實部份),今天先談談植物的「根」。根的功能是吸收水與泥土的養份,也支撐起植物的挺立,也有儲藏能量食物的功用。三言兩語好像就知道甚麼是根了,很簡單,對嗎?那樣,你就中了過份簡化基礎概念的盲點了。根的功用表面上是很簡單的,但想深一層,它是如何跟泥土、水份、空氣互動的呢?它有幾多種不同的形態呢?不同形態的根又是如何出現又有何用途呢?又,怎樣的根才是「好根」呢?

菠菜甘筍的直根是用來在旱地吸水的。

翻土過度 泥土流失

種子一發芽就會長出子葉和根芽,向上的子葉突破泥土急於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食物,而根部也高速生長,吸收水份與養份,就好像是工廠生產與採購物料的關係。好的採購者必須建立良好寬廣的網絡,所以根系又密又廣就是健康的表現。而土壤的結構又會影響到根系的發展,只有一些強悍的植物才能在又硬又實的泥土上生長,大多數的蔬菜經人工栽培數百至上千年,要依賴人類把泥土翻鬆才能把根長得好。人以為翻土能打鬆土地,讓農作物的根得以伸展,但久而久之,泥土就慢慢流失,翻土成為了耕作上的兩難困局。如果我們反過來思考,可否跳過慣常「程序」(即翻土行為),用另類方法使土壤變得鬆軟呢?原來有一些作物根系特別發達,好像小麥大麥黑麥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就能把土壤打鬆,近代自然農法發祥地日本,不翻土(或減少翻土)的理論就是建基於蔬菜與稻麥類作物輪作而得來。如果再加入豆類植物如蠶豆大豆,這些植物的根部會跟「根瘤菌」共生,把氮素由空氣中固定在土壤內,連肥料也找來啦。禾麥的根不但在物理上能穿破泥土,龐大的根系也能牢牢抓實泥土,減少水土流失,那裏更是各種微生物的互動場,這些微生物把殘株分解,分泌出黏膜保存水份,吸引更多有益微生物到來繁衍。土裏的根系越發達,泥土的微生物就越豐富,土壤的質地也越來越好,只要生態農業能更了解土壤、根(植物)和微生物的關係,過度翻土和使用肥料的問題便會緩減了。

大家有沒有發現市場上有些農作物的根又長又直,有些卻是像鬍鬚一般的呢?好像甘筍菠菜之類作物的根部,是由一條又粗又長又直的主根,再長出一些鬚根在旁組成的,因為她們源自中東乾旱的沙土地帶,必須把根深扎入土中吸水求生,如果農夫天天澆水,不給予適度的制水,她們便長得不好了;相反,鬚根類的如生菜芥蘭,根鬚雖密,但展開度不足,定時澆灌就非常重要了。又好像番薯這類儲存養份的塊根,開始時要淋足水施足肥促使枝葉茂盛,到後期就斷水截肥,給予壓力,她便急急長大根部儲蓄了。所以,大家多些觀察不同作物的根部形態,便能想像到那是一種怎樣的農作物了。耕種人如果能弄清楚關於植物、土壤、氣候、微生物等等的「概念」,而非死板的緊跟「formula」去種植,就不會像只練「套路」不懂搏擊的武夫,在擂台上被打到口腫眼黑啦。

稻麥的根系廣闊。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