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 :放棄民主普選才是迷路 (盧峯)

蘋論 :放棄民主普選才是迷路 (盧峯)

中央大員高調來港辦的選舉體制改革諮詢大龍鳳落幕了,有幸參與的1,000人究竟提出了甚麼建議,一般市民當然不知道,比較清楚的是重大改動如新立法會議席如何分配,中央原來早有腹稿,那就是選委會所佔議席最多,可能是40或50席;至於直選議席則肯定減少,有可能回到第一屆立法會的20席。

黑箱閹選舉 無視民主派

大幅削減立法會直選議席有人說是回到原點,重新起步,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則矢口否認是民主倒退。可惜,張司長之流的解說沒甚麼說服力,倒充滿為大倒退塗脂抹粉的味道。當年第一屆立法會雖只有20個直選議席,但因總體議席是60席,令一人一票選出的直選議席至少佔三分一。「完善」後的立法會議席暴增至90席,直選議席若僅有20個的話,比例便大幅減少至22%,連四分一也沒有。換言之,不管從實際議席數目及比例上看,直選議席都面臨大幅減少,比第一屆的原點還要後退一大截,說不是大倒退實在難以服眾。

此外,新體制出台過程包括所謂諮詢,同樣跟當年《基本法》附件一、二定稿時的嚴謹細緻沒法比。想當年採訪《基本法》草擬時,政制小組成員提出的方案多,討論的火花多,並且各有依據,活脫脫就是一場政治理論與實踐的大辯論,並真正做到鄧小平先生所言的任何政治信仰的人都不會被排拒。今次「完善」選舉體制來個一步到位,「效率」高但仔細討論欠奉,持不同意見的團體及人士特別是一直努力爭取雙普選的民主派完全被當透明。兩相比較下,新體制諮詢過程的倒退跟方案本身可真是不遑多讓。

另一方面,有幸出席諮詢的「貴人」語出驚人,教人難解又不安。例如來港宣旨的港澳辦常務副主任張曉明就引述參與者說,香港當下如已經迷路、前路不通,「為何不下決心回到原點,抓緊正確路徑再重新出發」;還說這番話對所有人都有啟發意義。得到形同「欽差大臣」的張曉明肯定,所謂香港20年來「迷路」或「走錯路」的說法勢將受到不少人重視,並成為北京及特區政府大幅修改選舉體制的重要理據。問題是,香港過去20年真的是迷了路嗎?要求按《基本法》定下的循序漸進原則發展民主及落實雙普選是走錯路嗎?

爭取普選符《基本法》藍圖

應該看到,循序漸進發展民主包括向雙普選目標邁進,從來是《基本法》的政制發展藍圖,也是北京中央政府及歷屆特區政府的承諾。先看《基本法》條文,第68條清楚寫明,立法會「最終達至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目標」;第45條同樣寫明行政長官選舉以最終由普選產生為目標。正由於有這樣的憲制目標及責任,立法會中的普選議席逐步增加到30席,到2010年政改方案通過,再進一步增添議會的普選成份,增加五個形同普選的超級區議會議席。換言之,過去20年的政制、選舉體制變革完全按《基本法》藍圖辦事,歷屆特首及特區政府、立法會、政黨同樣按本子辦事,沒有偏離。怎麼能說這是迷路或走錯路並要「返轉頭」倒退到80年代以前呢?難道按《基本法》規定發展政制也是走錯路嗎?

至於市民特別是泛民主派回歸20多年來努力爭取特首及立法會雙普選同樣不是迷路或走錯路。首先,普及而平等的選舉雖然不是完美制度,但比其他選舉如小圈子選舉仍然優勝,例如權力議席交接和平有序,整體管治更貼近民意民情,可避免權力過份集中不受制約等。從歷史以至現實經驗來看,以普選為基礎的民主政制是值得追求的目標,對香港的長遠發展及穩定也是利多於弊。市民20年來努力爭取雙普選根本是為了香港的長治久安,不是走錯路。

更何況雙普選是中央政府及《基本法》的承諾,港人依據白紙黑字的保證落實有關目標完全有理有據、合法合憲,不是走上歪路歧路。相反,把《基本法》設定的目標擱在一旁,不盡力落實才是不負責任,才是迷路及蹉跎歲月,拖慢香港的發展步伐。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