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壽司郎上周推出只要名字有「鮭魚(三文魚)」就能免費吃壽司的活動,意外引來超過300人改名「鮭魚」。活動亦帶出不少問題:包括客人只吃海鮮不吃米飯,有人收錢帶人去吃壽司等,事件被稱為「鮭魚之亂」。雖然壽司店的活動已完結,但是餘波未了,台灣壽司郎社交媒體昨被洗版,被罵沒有盡到社會責任。台灣學者分析,事件反映到台灣的世代之爭,年輕人已厭倦藍綠互罵的泛政治新聞,故自行設置自己關心的議題。
日本連鎖迴轉壽司店壽司郎上周三至四(17日至18日)推出活動,只要姓名有「鮭魚」,就能獲得全桌最多六人免費,引來台灣短短兩日內有至少331改名為「鮭魚」。
事件引致「鮭魚之亂」,台灣內政部曾呼籲,民眾作出不必要的改名,之後又要改回本名,這樣一來一回,會增加工作人員不必要的工作量;有員工也指有客人點了大量壽司後,只吃魚生,不吃醋飯,造成浪費;甚至傳出不少「鮭魚」 以改名為商機,收錢帶人去吃免費壽司,其中一名改名為「林高價鮭魚」的人,就在兩天內吃了價值約9萬元(約2.46萬港元)的壽司,另外賺了一萬元約(約2,730港元),「我們這兩天用改身份證就賺到10萬元(約2.7萬港元)」。
雖然活動已經完結,但是台灣民情還是在發酵,認為事件十分影響台灣人的形象,台灣蘋果新聞網報道,有企業老闆兼教授昨表示,要開除更名鮭魚的員工,主因是這些人有貪念,此風不可長。也有不少網民一直在台灣壽司郎的社交媒體留言批評,「吃不完要全額付費這條,應該本來要有吧⋯⋯不然浪費的飯,你有人要吃嗎」、「這次活動壽司郎根本沒盡到企業責任,浪費食物的行為一次就應該趕出去了。還可以讓另位林高價鮭魚同學兩天吃了十萬元」,但是也有人留言指「奇怪了,明明就是浪費食物的人的問題…怎麼怪到店家去」。
銘傳大學網路聲量與新媒體研究中心的調查發現活動開始後,相關店家的聲量多了十倍,宣傳的效果非常可觀,銘傳大學廣電系主任杜聖聰對本報指,最近台灣的政治新聞,包括重啟核電廠這些爭議都被「鮭魚」掩蓋,事件也反映出台灣的一種世代之爭,年輕人已經對傳統的藍綠爭議覺得煩厭,希望可以關注自己想關注的事。
台灣蘋果新聞網/《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