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阿拉斯加美中兩國高層會議,屬於確立彼此「鬥而不破」格局的碰頭會,而非戰略對話。既然「不破」,則兩國相爭,不斬來使,新政府上台之後,雙方正式見面進行禮儀外交,再確認彼此之間依然存在溝通管道和意願,是應有之義;但既是鬥,且是早期起手式階段,則雙方各自宣示立場,展示底線,意不在凝聚共識,也缺乏軟化和相向而行的誘因。所謂美中關係重置,仍遙遙無期。
本次並非一般意義上的2+2戰略對話,從會議規格和人事便可知曉。美國的2+2高層外交,傳統上有兩種形式:一,和英澳日韓等盟友間的對話,事涉外交和國防兩個領域,所謂的2+2是雙方外長加國防部長進行對話。第二,美中之間的2+2,傳統上稱為戰略和經濟對話,涉及戰略和經濟兩個區塊,美方派出國務卿和財政部長,中方則派出負責統籌外交與國安的副國級官員(外事辦主任楊潔篪),以及負責貿易的副總理(近年是劉鶴)。美中兩強之間關係千絲萬縷,自然得多領域同時配合。
相較之下,本次阿拉斯加的2+2人員安排兩者皆非,屬於第三種:四位主要官員都來自於「戰略軌」,這也就擺明了本次會談意不在處理整體關係的具體議題,只在於見面本身的象徵意義。這亦是為何,一周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預先在國會外交委員會上明說「這不會是一場戰略對話」。這點從會前會後,雙方用來形容會談定位和氛圍的用詞如困難、直接、真誠和坦率亦可見一斑。這些詞彙都委婉地傳達了,關於敏感議題的心裏話,平常礙於情面而少提的,此次都被大提特提。
同樣的,在議程上,眾所皆知,美中之間的戰略關係正在走向典型的權力轉移矛盾階段,相對在經濟領域,高度互賴的「中美連體嬰」還有相對多的合作空間。既然此次人員皆屬戰略軌,則會面聚焦於闡述雙邊之間的矛盾以及摸底彼此的紅線,自然遠多於共同利益的討論。
實際會議上,雙方劍拔弩張,你來我往。美方代表布林肯於開幕講話上重申,中美關係的議題有三個籃子:「該競爭時競爭,能合作時合作,得對抗時對抗,本次想來這三者皆會涉及」,絲毫不怕影響合作氛圍,不願自我審查或避談敏感議題。
美中雙方有來有往,皆意在爭取拜登時代美中關係新基礎的定義權。美國方面,拜登政府希望繼承前總統特朗普年代的對華強硬路線遺產,一來鞏固美方可經常對中國敏感議題發言的慣例,二來藉此高調向盟友證明美國作為「基於規範的國際秩序」 領導者的可信度。此思路和拜登日前於CNN《Town Hall》節目以及布林肯3月3日首次外交政策重要講話的陳述如出一轍,即美國價值和自由主義國際秩序不可切割,美國總統必然得在包含中國內部議題上發聲,希望中方接受。
相對的,中方意圖以強硬發言打亂美方主場外交在會議程序和議題設定上的優勢,強調美方理虧有失地主之誼。對於拜登政府日前的「美國批評中國政策等於守護國際價值等於守護美國價值」的論述,楊潔篪則以「美國不代表國際輿論,西方也不代表國際輿論」語,加以反駁。雙方依然在「起手式」階段,以堅硬陳述定錨拉扯美中關係的話語光譜。
此番會談,再次確認拜登年代的美中競逐正在走向競爭、合作、對抗三者並存,以競爭為主的「鬥而不破」格局。果然,雙方會後並無發表聯合聲明。此次「碰頭會」,實質議題並非重點,從人員安排和議題設定皆可見一斑,因此共識有限,無甚可說;在象徵性議題上,由於彼此仍未確立日後互動的政治基礎,亦毋須勉強將和諧表象訴諸文字,以免予人似乎立場有所鬆動或者認可對方態度的印象,徒減日後談判籌碼。價值觀的差異,正在逐漸勾勒拜登年代的美中競逐輪廓。
宋文笛
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