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經濟觸發大停電 - 楊懷康

綠色經濟觸發大停電 - 楊懷康

美國德州大停電。直接導因殆無異議——世紀大風暴,氣溫驟降;人人爭相開暖氣,電力需求飆升,發電廠應付不來而爆煲。然而即使是最高峰時,需求量跟去年八月人們大開冷氣時相若,按常理斷不致釀成大停電。停電的同時電價搭火箭般漲升740倍——批發價從每千瓦時(kWh)12仙一躍至9美元!——接連有兩家電力批發公司因而破產,往下去恐怕將陸續有來。用戶不肯就此罷休,發起集體訴訟,要電力公司回水數以億美元計電費及停電帶來的損失。嚴寒而停電,有人凍死,家屬興訟索償。破產、索償官司有排打。堂堂第一大經濟體何以亂作一團?

老生常談:天災皆為人禍,大停電亦然。天氣突變無疑是導火綫,若非忽然少了兩成供應,總不致大停電。人禍一方面源自惰性思維:德州常年天氣和暖,夏天冷氣長開,電力需求最大;電廠大都揀冬天作經常性維修,電廠少了後備發電能力。更致命的是超低溫冷風凍僵發電風車,兩成電力斷供。在美國,德州乃石油及天然氣最大產地,風力既不穩定且欠經濟效益何以竟成為僅次於天然氣的第二大電力來源?那是人禍。

奧巴馬任內推行綠色經濟——拜登誓言將變本加厲——只消掛起環保羊頭,將獲厚賜。譬如電車特斯拉,從生產到行駛儘管都會排碳,可是用馬達而非傳統內燃機驅動,贏得零排放標籤——及獲賜「節能環保配額」(regulatory credits);傳統汽車需買配額方能生產。2020年,特斯拉獲利7億2千1百萬美元,賣配額則有15億8千萬美元收益。若是無需生產電車而只賣配額其利潤將倍之。可見製造電車實為副業,生產配額方為主打。風力發電亦然。每度電都有津貼可領,不少農人是以設置風車以至太陽能板而發達矣。公帑就是這樣炮製風力為德州的第二大電力來源了。

環保政策闖禍又不止於讓供應不穩定的風力坐大而已,且打擊發電所需的天然氣供應。天然氣輸送管要電動泵房加壓。過去泵房大都自置柴油發電機。為了環保,泵房放棄自力發電,轉而靠電網供電。大停電泵房運作不來,何來天然氣供應電廠?先有電力才有天然氣,還是有了天然氣才有電力,不易弄個明白;不辯的事實是,泵房若是自力發電當能避過火燒連環船釀成的大停電。

美國東北部時有大風雪砸斷電纜而停電事故。住在紐約市郊的朋友置有小型燃油發電機以應不時之需。這般發電既不環保亦不符合經濟效益,可是為了應急,哪還能這般執着?從德州大停電的經驗可見,為了穩定電力供應,實有需要讓核能、太陽能、風力、水力、天然氣、柴油、煤炭等多元發電,互補不足,而非獨沽一味環保便是了得。電費在32小時内內飆升740倍而供應依然不繼,則凸顯後備發電能力不足。此話怎說?

德州的電力市場近乎全面競爭。全州有567家發電廠,供應85家輸電公司、127電力零售商,為1千260萬客戶服務。德州標榜獨立自主,其電網跟夏威夷及阿拉斯加一樣,沒有跟其他47個州接駁。一旦供應不繼,其他州難以施援。電費由電網訂定,彈指之間抬價740倍,其主事者顯然相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電價高與天齊,567家發電廠中總有剩餘後備能力增加供應吧!事實證明,電網高估了發電廠的應變能力:整個德州只有12.6%的後備能力,即使想發橫財亦力有所不逮也。

開放之初,大量工廠內遷;電力供應跟不上,周不時停電,打擊生產。有見及此,1984年胡應湘在虎門興建沙角B發電廠,費時22個月。當時那是個紀錄,英國有機構且頒了個獎給他。電力補給綫漫長,若非有大量能即時啟動的後備發電設施,德州那567家發電廠何來本事大撈一筆。沙角電廠雖為廣東電網增加四分一供應,可是珠三角發展迅速,電力需求激增,不少工廠於是效法紐約朋友,自置柴油發電機;全民皆兵,擴展後備發電力。

在美國,大風雪中斷電力供應,即使打十號風球香港卻罕有停電,何也?兩個原因。一、後備發電力充裕,譬如中電即達25%以上, 倍於德州;二、電纜大都埋入地底,免於為風雨影響;美國的電纜往往架空,容易為大雪砸斷、猛風吹倒。香港的優勢——中電99.99%供電穩定可靠——建基於電費監管機制。

香港的電費按所謂資本淨值收取許可回報,過去高達13.5%,現今則降至8%。無論是添置後備發電設施或收藏電纜入地底,都需增加投資,有利提高電費。利率趨零,大手投資則有8%回報,好過印銀紙;香港是以無停電之憂。在美國,電費水平往往是個政治決定而又受制於電廠股東的取向。政治決定從來蹉跎時日,投資者莫不傾向割禾青,鮮有肯放長綫釣大魚;兩者都不利投資擴充後備設施、整固電纜。再加上綠色經濟政策猛力扭曲資金投放取向,進一步打擊電力的穩定供應。

香港的電力供應長期穩定可靠,然而年來趕時髦搞環保,是以許可回報受環境局監管;電力公司發展風力發電之餘又高價回購太陽能發電,實質效果是增加成本、電費。相對於電力公司的整體規模而言,這些環保措施虛應一招而已——中電回購的太陽能電力相當於其總供電量的0.1%——尚不足以左右大局,斷不致觸發德州般的大停電。然而德州也不是一開始即亂作一團的。

補白:香港人攬鈔

經濟衰退、失業者眾,而信用卡、電子貨幣盛行,香港人手頭現鈔可有增冇減。雖說時勢艱難,親生仔不及貼身錢,讀者提醒:銀行隨時凍結戶口,能不現金隨身?

當然,從特首以至司局長都無信用卡,且需現金支薪,確實增加了現金需求。世人奔向比特幣,香港人可攬現鈔。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