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辦普查 專家呻缺資源礙研究

古蹟辦普查 專家呻缺資源礙研究

【本報訊】古蹟辦1996年委託四個團體對1950年後落成的建築進行全港性普查,報告顯示四個團隊選擇建築物的準則有不同。部份團隊將整條村或整個島嶼列為一項建築,有團隊則將墓地及碑銘等亦列為歷史建築,但其他團隊則未見包括在內,更有團隊認為即使建築物於1950年後建成,若具歷史價值亦應列出。大部份團隊不約而同提及普查時間有限、人手不足,增加調查困難。

四團隊調查8,800建築物

古蹟辦分別向本土研究社及傳媒提供四份研究報告摘要及8,803幢建築物名單,以大埔、元朗及北區的歷史建築數目最多,分別有1,300至1,600間,有不少歷史建築的中西區則只有272間。

四份研究報告的格式完全不同,有人以中文撰寫、有報告中英夾雜,亦有報告手寫在原稿紙上。其中港大建築系前副教授許焯權團隊負責中西區、灣仔區、油尖旺區、深水埗區及九龍城區等共七區,及南丫島等三個島嶼的普查工作,記錄近2,000幢建築,但調查時間僅23個月,1996年10月開始、1998年8月完結。

許焯權在報告中承認,因時間有限及人手不足,未能深入調查,尤其在中西區和灣仔區調查時,曾以電郵及電話聯絡地區人士作訪問,兩個月內搜集到14幢建築物資料,卻但因時間所限未能繼續。其團隊亦有記錄建於1950年後的建築,認為只要具歷史價值亦應作記錄,此方式在其他團隊報告中未見提及。

由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蕭國健帶領的團隊則負責元朗、屯門及北區的普查,他亦指調查時間太短,無法到各村詳細訪問。他除了將宗教建築、民舍及其他公共建築等納入名單,亦將墓地及碑銘包括在內,其他團隊未有提及此類非建築物項目。

助理質素差 學者淪「無兵司令」

由香港史研究專家梁炳華帶領的團隊負責沙田、大埔、荃灣、葵青及大嶼山,整理共2,210項建築,當中整個島嶼及村落亦列為一項建築,如梅窩及愉景灣等。

梁炳華在報告用大篇幅提及調查困難,包括因經費不多,未能長期請全職員工,而早期聘請的全職及半職人員離職後,他認為因薪酬有限及工作艱辛,難吸引有條件人員,惟有改在大學聘請兼任研究助理,但他們質素參差,尤其在忙於考試和求職時,梁炳華就變成「無兵司令」。報告亦揭示,部份工作人員不負責任、太情緒化或是大忙人,部份個案要重頭再做。在村落調查期間,亦因部份村長不合作又在村內認受性不高,與村民關係欠佳,難以請求他們協助調查。

古蹟辦回應稱,歷史建築普查將全港分為四個研究區進行,主要記錄建於1950年前的建築,研究團隊有歷史學者和建築師,研究專長範圍各異,加上不同地區的文化和歷史建築各有特色,令報告重點和撰寫方法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