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改用途 居民擬封村抗爭

耕地改用途 居民擬封村抗爭

【本報訊】䃟頭村村長謝擎天批評,城規會刊憲發展審批地區草圖前,不論他本人、大澳鄉事委員會或離島區議會均沒有獲知會,「我哋乜都唔知,(政府)淨係放上網」,是有心的村民在網上東翻西找發現規劃草圖才「如夢初醒」。

謝擎天續說,當局單方面規劃,結果造成用途錯置,例如將村內部份常耕農地劃作興建村屋的鄉村式發展地帶,「𠵱家已經耕緊田,點解政府要劃呢個位呢?其實真係好荒謬」。他並指,農地旁一個斜坡曾經發生兩次山泥傾瀉,60年代更曾有村民走避不及喪生,卻同被納作鄉村式發展,「村仲有平坦土地,毋須要叫我哋喺斜坡起丁屋,係推我哋去死」。

沙螺灣村過去屢有破壞土地的事件,有400年歷史的䃟頭村,雖然不少村民已遷出市區,但他們就有主動保育村落的計劃,去年聯絡科技大學與長春社接洽,籌備歷史重建和保育復耕,傳承鄉村文化;年初村民亦全票通過「在不過度發展情況下,持續保留村內特色自然環境」的做法。

今次「被規劃」打亂原來的計劃,謝擎天表示,如果政府堅持不聽意見,惟有作進一步行動,威脅將不再開放東澳古道中途經的私人土地,「本來希望用文明方法去同政府協商,如果真係唔得,無可奈何之下就要做一啲攬炒嘅行為,做激烈啲嘅抗爭」。

城規體制不民主致錯置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指,以往政府在刊憲發展審批地區草圖凍結土地前不作知會屬慣常做法,以避免有人事先破壞綠化地製造既定事實,令土地不能受到恰當保護;惟政府這次未有向環團或村民索取意見,便極速規劃土地用途,做法較少見,「制訂詳細內容應該要事前同環保團體或其他團體攞足意見,我哋事前亦冇同當局溝通過,擔心有生態價值地方被劃做發展」。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批評現時城規體制僵化,認為規劃草圖不代表一切,應再進一步思考活化策略,例如如何推動農地復興、令鄉村生活環境得以改善等,「𠵱家政府基本上係冇呢啲策略」,公眾意見只佔城規決策中一個「無關痛癢」的位置,牽涉到香港城規體制不民主的情況,造成土地用途錯置的結果。

規劃署回覆稱,為避免出現在法定草圖生效前被人加快發展與環境不協調的「現有用途」,因此所有發展審批地區草圖在刊憲後才會正式諮詢公眾。至於分區計劃大綱圖,現階段只是臨時圖則,加快擬備圖則是希望盡早訂定合適土地用途和供公眾諮詢,現正諮詢鄉事委員會、區議會及相關持份者。

■䃟頭村村長謝擎天指,對於當局未收集諮詢便劃分土地用途感詫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