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病,每到外地,都總要找些與體育相關的東西看看;能配合賽期的話就看場球賽,不然到些著名場館外看一眼,都覺滿足。太太老是埋怨,「特意走去望球場一眼,有甚麼好看?」大概我們首次一起到訪芝加哥的經歷為她帶來太大心理陰影。記得那天零下溫度兼落雪,我像着了魔般於聯合中心(芝加哥公牛之主場)外反覆觀賞那個MJ(佐敦)銅像,結果兩人於寒風中站了近半小時,還不停要求她為我拍照呢。身冷,但熱血到不得了;對她而言只是座普通建築,但對我來說,卻是夢想成真。
疫情之下,未能離港逾年,這個習慣自然難以繼續。有天忽發奇想,香港雖然沒有大型球會主場,但論街場數目和密度,絕對不輸任何城市。既然無法遠遊,找些香港特色街場看看,好像也不錯。
家住港島,打街波長大,以灣仔修頓作主場,也不時到訪維園,亦經常於如今已易名作中山紀念公園的西區公園街場跟隊,滿以為港島街場的地板都給我磨光磨滑。誰不知上網搜尋,找到許多球場原來近在眼前,卻從未到訪。說到隱世,首推堅尼地城配水庫遊樂場,入口位於摩星嶺道旁之小路,到達配水庫大門後還要沿小徑上斜,方能抵達。在大部份室外籃球場地板都已鋪上膠面的今天,你到達後可能會有時光倒流二十年之感;那裏的地面是石地 — 沒錯,就是我們小時候打街波,一跌到就定必流血的那種。有意前往的朋友要注意時間,由於該處沒有照明系統,入夜之後,身處漆黑一片、周遭雜草叢生、離開時還要經過墳場,雖說平生不作虧心事,但多少還是會有點緊張。
在這個球場附近,還有俗稱「沙倉球場」的堅尼地城臨時遊樂場。名為臨時,但其實已由1976年「臨時」至今。球場位於海傍,加上籃球場尺寸較小,已忘了多少次因長傳失手把球擲向海中,於該處踢波的朋友想必感受更深;觀龍樓下的「科士」很有名、位於上環的「卜公」亦相當具特色。抱着籃球遊香港,趣味也不比旅行睇波低。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
周日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