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恒指公司便要搞搞新意,過去恒指納入紅籌及國企股,都只能短暫推升恒指,協助港交所(388)增加成交額和大戶出貨。去年9月,恒指開始納入近年來港上市的中概股和科技股,最近恒指公司更宣佈未來會將恒指成份股數目增加至80隻,甚至100隻。
大量良莠不齊、大而無當的內地新上市公司,日後將成為恒指及其他指數新貴,強逼追蹤指數的基金經理在高價接貨。恒指成份股將存有大量計時炸彈,個別新貴的股價早已被人炒高,市值超過1萬億元,佔恒指比重可以高達5%,甚至8%。這些股份未來業績若追不上市場預期,股價隨時大跌五成,甚至八成、九成,勢必重創恒指。
於2018年9月上市的內地火鍋店海底撈(6862),被納入恒指最令人驚嘆。海底撈共發行53億股,大股東張勇佔68.16%,另一股東施永宏佔14.54%,二人合共佔82.7%。
海底撈上市發行4.2億股,只佔總數8%,當中只得3,820萬股公開發售,佔總數0.7%。五名基石投資者投資29億元,佔近40%,遠多於公開發售集資額6.7億元。不計兩名大股東的持股,以上市價計算,9.2億股份流通市值只得160多億元,之後被人炒高至85.8元,接近招股價5倍,搖身一變成為市值超過4,500億元的上市公司。
兩隻在港交所掛牌的恒生國企指數ETF市值超過400億元,海底撈佔國企指數權重約0.8%,基金要持貨超過3億元。兩隻在港交所掛牌的恒指ETF,再加上强積金的恒指基金,市值超過2,000億元,海底撈成為藍籌,權重約0.6%,基金要持貨超過12億元。兩類ETF持貨合共15億元,是海底撈公開發售集資額6.7億元的兩倍有多。
海底撈上市時股東權益僅11億元(人民幣.下同),成為恒指新貴後隨即發盈警,2020年淨利潤按年大跌90%,只得2.3億元,市盈率超過1,000倍。成為恒指成分股當日,股價已由1個月前高位急墮近四成,問你服唔服?
林本利
經濟學家、活道教育中心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