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談落幕】中美兩日共三場的阿拉斯加會談終於結束,雙方會後沒有共同見記者,沒有聯合聲明,繼續各自表述。中國外交部發了一篇3,200字的新聞稿,繼續「戰狼」上身,幾乎通篇講述中國立場及斥責美國,香港及台灣等問題全屬內政,外人不得干預;中美關係源於美國「上屆政府極端錯誤反華政策」,美國必須改善其行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的回應則簡單得多,形容達成當初目標,未來會在多個重大議題在國會及盟友間商討。
中美昨上午完成三小時的最後一場會談,兩日三場合共數小時會談,結束後雙方沒有共同見記者。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及外長王毅接受內媒訪問,楊形容會談是坦率、建設性和有益的對話,不過雙方在一些問題上仍存重要分歧,揚言「中國發展壯大是不可阻擋的」。王毅則稱「對話總比對抗好,而且透過對話,可以緩解疑慮,管控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不過,王強調對話必須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不能單方面拉單子(提要求)、提要價」。
今次雙方沒有聯合聲明,中國外交部下午所發的新聞稿,再顯示出中國在首場會談開場白的咄咄逼人。該稿全文長達3,200字,僅得中國立場,以往外交新聞稿必提的別國立場,今次幾乎一句不提,僅得「美國重申在台灣問題上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對於拜登聯結盟友,中國暗斥「拉小圈子,開歷史倒車」;對中共威脅,中國重申黨的核心地位「有14億中國人民擁護」;對中美關係,中國直斥「美國上屆政府極端錯誤的反華政策」;對香港問題,中國稱「純屬中國內政,如果美國繼續一意孤行,中國必將作出堅定回應」;對台灣問題,中國稱「涉及中國核心利益,沒有任何妥協退讓餘地」。唯一較有成果是環保及氣候範疇,中國稱「兩國將建立中美氣候變化聯合工作組。」
相較於中國長篇大論謾罵不斷,美國布林肯的回應顯得簡單直接,坦言早已明瞭在香港及台灣等多個問題上與中國有巨大分歧,毫不驚訝中國採防禦立場,未來會就與中國商討的經貿內容、科技等內容,回去與國會及盟友商討檢視,作出有利美國及盟友的決定。他透露當日決定會見中國代表,目標只有兩個,一是希望向他們表達美國及其盟友對中國近年行為有巨大關注。二是希望中國展示美國的政策目標、優次及世界觀,兩目標都已完成。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稱早已預計是艱辛的會談,今次美國「頭腦清晰(clear-eyed)地來,頭腦清晰地離開」,未來會與盟友商討。白宮副新聞秘書吉恩皮爾埃(Karine Jean-Pierre)諷刺中方誇張的外交演說,指深明中方「是針對國內聽眾」,無阻美國表明立場及期望。
美國國務院宣佈,布林肯在本月22至25日出訪比利時布魯塞爾,將與北約成員及歐盟成員國會面,中國問題是議程之一。至於俄羅斯外長將受王毅邀請,於本月22日至23日訪華。
中國外交部/美國國務院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