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已死?- 顏純鈎

香港電影已死?- 顏純鈎

最近有關於「香港電影已死」的爭論,我是外行人,但我覺得香港電影還不會死。

上世紀九十年代,劉以鬯說「小說已死」,結果不但他自己的小說沒死,別人的小說也沒死。

有人說古典音樂會死,芭蕾舞會死,結果都還健在,只是成了小眾藝術。電影不可能變成小眾藝術,因為投資太大,一定要面對市場。

香港電影不是死不死的問題,是出路在哪裏的問題,是電影人心態如何的問題。近年來,很多電影人都只盯着大陸市場,人才也往大陸跑,香港電影之衰落是必然的。衰弱只是病而已,香港電影病了,但不是得了不治之症。

電影界是所有文藝創作人才最集中的地方,香港人才很多,問題是不知道力氣往哪裏使。拍電影給大陸人看,並非香港電影人之所長,一味遷就大陸市場,是強香港電影人之所難,但市場在那裏,又不得不去爭,這就是他們的難處。

吳宇森﹑許鞍華﹑羅啟銳都是好導演,但吳宇森拍《太平輪》,看得我昏昏欲睡,上下兩集冗長空洞,兵荒馬亂大炮齊轟,整部戲卻沒有靈魂。許鞍華的《黃金時代》也令人失望,大時代與才女都浮光掠影,沒有打動人的力量。羅啟銳的《三城記》據說是拍成龍父親的故事,想捕捉大時代的風貌,但不知為何,好像還是隔了一層。

拍大陸背景的影片,優勢還是在大陸導演身上,陳凱歌﹑田壯壯﹑賈樟柯都令人印象深刻,早期的張藝謀,老老實實也令人喜歡。他們有那樣的生活經驗,有強烈的感受,能把電影的元素發揮到淋漓盡致。

作為一個觀眾,我最喜歡的香港電影,都是最富有香港本土特色的影片。香港華洋雜處,百年興衰,文化深蘊,把香港拍好就一定有觀眾。香港電影無須與大陸爭,要與自己爭,最有本土性的影片,也最有普世性。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收穫往往不期而至,只問收穫不問耕耘,收穫往往落空。